抬头扬眉气轩昂2020年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不仅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是重要的节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51.6%,实现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站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起点上,高等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使命、新挑战。 在此背景下,人民网教育频道与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联合推出《2019-2020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报告》,力图为今后中国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精准发力提供重要依据。报告由媒体影响力、新媒体影响力、网络舆论影响力、科研影响力多个榜单构成。结合教育部权威数据,通过大数据挖掘,对高校社会影响力进行评估。希望借此透视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特点,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和建议,为社会提供一种观察和分析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全新视角。
首先揭晓的是高校社会影响力榜TOP10。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位居榜单前十。
随后公布的是高校媒体影响力TOP10。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位居榜单前十。榜单设计了中央级媒体关注度、地方及行业媒体关注度、网络媒体关注度三个评测维度。
第三个公布的是高校新媒体影响力排行TOP10。通过对高校社交媒体账号,主要是“双微”服务力、传播力和互动力等指标进行赋权分析,综合评估高校“双微”等新媒体的综合影响力,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和郑州大学的新媒体影响力位居全国高校的前十位。通过分析新媒体综合影响力排行前十高校的“双微”基础数据,发现高校新媒体影响力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高校“双微”平台活跃度高;二是微博原创内容比例明显上升;三是高校“双微”中用户新媒体接触习惯逐渐巩固,转发、评论、点赞等互动行为数据走高。
第四个是网络舆论影响力TOP10高校搜索指数分析。网络舆论影响力排名前十的高校分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四川大学。数据显示,监测期内,全国165所高校网络关注度总量达5071.9万。其中,“双微”平台数据量占据总量超九成份额。
第五个是高校科研影响力排行TOP10。根据各高校公开数据及媒体报道情况,选取生产知识基地指数、学科水平指数、师资水平指数等多个指数,综合加权评分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位居全国高校科研影响力前十。其中,清华大学在生产知识基地、学科水平、师资水平方面以及高校经费方面位居首位或前列。北京大学在生产知识基地、学科水平、师资水平等指标方面表现亮眼。浙江大学则在学科水平、师资水平、高校经费方面的指标非常突出。
最后公布的是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排行TOP10。榜单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将“A+”至“C-”共九档分别赋值,然后进行相应换算和处理,得出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排名前十的高校,分别为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
说明:将学科评估结果按不同档级,以5分这一区段递进从低到高进行赋值(从C-到A+赋值区间为5—45分),然后根据不同档级的分值与该档级的入选学科个数相乘,以得分最高学校为基准进行10分制换算,得出高校学科评估结果。
《2019-2020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以165所部属高校及地方重点高校为研究对象,基于高校在媒体、网络舆论场各项传播综合指数及科研指标体系而形成。排行榜充分运用了大数据研究与新媒体传播方面的成果,结合教育部权威数据与媒体报道等公开数据对165所高校的舆论综合影响力作了深入研究。
《2019-2020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以165所部属高校及地方重点高校为研究对象,为观察和分析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各高校可以从不同角度审视学校发展状况,找到与其他同类大学的差距,整体规划、取长补短。
一是整合融媒体资源,讲好大学校园故事。媒体融合给高校新闻宣传带来了新契机,高校新闻宣传要勇于突破,敢于创新,谙熟新媒体传播规律,熟练运用新媒体传播技巧,要在持续创新中抢占高校舆论阵地的制高点,为高校新闻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和舆论环境。具体来说:一是要做好校园媒体与自媒体的融合。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将校园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校园媒体与自媒体无缝对接,促进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媒介资源的深度融合。二是要加强与主流媒体及知名新媒体的交流融合。近年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发展方面势头强劲,形成了“报网端微屏”的传播新格局,不断探索新的传播技术路径,为新闻传播赋能。高校可充分运用主流媒体所长,加强在内容传播、技术搭建、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三是探究大学生群体中的“共性需求”讲好校园故事。促进高校自媒体与大学生自媒体之间相互融合,实现自媒体之间的议程同构,加强信息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实现不同自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
二是加强内容建设,传播校园好声音。高校宣传既要积极借助各种技术手段,新旧媒体取长补短、深度融合,又要坚持创造出专业权威、广受好评的宣传文化产品,把握好信息传播的“源头”,传播好校园好声音。首先要坚持内容为王,追求专业权威。高校宣传承担着传递党的声音,引领师生思想风尚,增强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责任,在融媒体时代,高校宣传工作要继续发扬内容生产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内容,构筑宣传工作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要追求传播速度,多做微小文章,注重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传播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加强整体策划,优化传播机制,在实际工作中获得主动,抢占先机。
三是建立舆情应对常态化机制,加强高校声誉管理。在监测时间段内,高校网络舆情多发频发,舆情处置能力亟待提升。高校建立舆情应对常态化机制势在必行。一是建章立制加强组织队伍建设,设立舆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各项措施落地,保障舆情处置和引导工作高效、平稳进行。设立舆情信息员,培养新闻发言人、新闻媒体联络员、新媒体采编人员,构建全方位的人才梯队。二是建立完善快速的反应机制。依托舆情监测平台,及时发现,迅速预警,动态反馈,积极处置。三是加强引导处置机制。对于传播效果有限,并未引起舆论关注和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事件,不轻易进行公开回应,可采取侧面冷处理的处置方法。而对于引起广泛关注,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热点舆情事件需及时公开回应舆论关切,抢占舆论先机,最大程度上控制舆情发酵程度。四是形成舆情闭环,修复形象、防患于未然。一要借机宣传“化危为机”,扩大正面影响力。二要主动作为、处置完整,形象修复水到渠成。三要总结经验、举一反三,加强高校声誉管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