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宏l168自媒体传播环境下,公民新闻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自媒体的众多形态中对公民新闻传播起较大作用的有博客、BBS论坛、公民新闻网、播客、电子邮件、QQ群、维客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Internet的飞速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我国新闻业带来了诱人的发展前景。现代传播技术的革新必然会导致传播内容与方式的改变。社会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公民社会的构建,民众利用媒介实现自我意愿表达需求日益增强等因素,共同为公民新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孕育的土壤。
(1)自媒体平台的出现赋予了公众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模式。以2002年博客正式进入我国为始,公民可以利用个人博客、播客、电子邮件及社区网站等平台向广大受众发布自己采集、编写、制作的个人感兴趣或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并且可以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于一体。越来越多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成为传播者,向更多的接受者传递信息,这也改变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广播”型传播模式。
(2)传播工具的廉价性及易操作性实现了传播主体的平民化。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各种网络免费软件垂手可得,个人电脑、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等价格较低廉,互联网及手机通信费用逐年走低,同时携带、操作越来越简单方便,传统媒介那种难以进入的技术和经济壁垒被彻底打破。
(1)新闻自由理论的发展激励民众以实践维护这一精神权利。新闻自由的理念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自由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准。我国学者基于现实国情研究,将这一理论不断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新闻自由的内涵和外延。民众为了维护这项精神权利,自由表达意愿,进行舆论监督,凭借现代传播技术和工具主动参与到新闻传播活动中来。新闻自由理论的发展,为改变我国长期以来普通民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末端地位,提供了理论指导。
(2)泛传播理论促进公民利用自媒体进行泛化的新闻传播。自媒体传播的互动方式取代了传统媒介的播报方式。权力精英的把关人已被网络这个具有机械性功能的角色所取代,传播主控权利被削减,传统媒介传播结构造成的文化和信息的垄断与独裁被彻底打破。传播主体由真实走向虚拟,由确定走向不确定,由单一走向多重,由集中走向分散。分散、多元、矛盾的泛化传播主体也造成了政治生活个人化和分散化,消解了专家、权威对现存社会、生活领域的主导权。
(1)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及公民社会的构建为公民自由表达创造了良好氛围。近年来互联网及自媒体的发展给公民带来了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公民新闻的逐渐增多极大地改变了媒体言论场中的声音构成,过去媒体上主流意识形态唱独角戏的情形不见了,生动活泼、百家争鸣的健康舆论生态开始形成,为我国公民言论权利的发展创造和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2)公民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意识提高成为使用媒介自我表达的源源动力。随着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公众越来越主动地利用手中媒体发布信息,以满足自己的传播欲、表现欲。公民开始有意识地寻找机会和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不依赖于传统媒体和专业记者,自主发表观点、形成舆论,以此影响专业化的传统媒体,甚至是社会。
(1)传统媒体自身发展中的不足使其无法满足公众需要。传统媒体受体制、制度等方面的束缚相较于自媒体来说更多,同时也带来了报道内容同质化的问题。一些传统媒体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对牵涉到关系利害方的不利新闻可能会做出避而不谈的“失语”处理。因此,民众不再满足于被动消极地接受传统媒体供给的单一新闻,而是用自媒体积极主动追寻切实需要的内容,参与公共事务,涉入政治生活,传播认为有价值的新闻,发表自身独立的观点意见。
(2)激烈的媒介竞争提升了传统媒体扩大信息源的需要。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各种传统媒体把战略焦点纷纷着眼于进一步扩展新闻来源上。许多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等都开通了新闻热线或电子邮箱来接受群众提供的新闻线索,同时也注重与网络等新媒体的结合,通过建立网站,开设网络博客、专栏的方式,让公众提供自己收集到的新闻信息、撰写新闻报道。
基于互联网技术出现的自媒体给整个传播媒介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与社会、传统媒体与个人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和格局。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的发展,也呈现出诸多不同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特征。
公民新闻即参与式新闻,它与传统新闻报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传播主体不是专业新闻媒体机构或专业新闻从业人员,而是社会普通民众。虽然他们中大多数并不具备专业新闻业务素质,也没有“合法”的记者编辑身份,但他们的参与对传播者角色的重新界定,已开始“使大众媒体时代让位于个人和参与性媒体时代”。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媒体时代。公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与他人分享信息、自主发表观点,携带更多的个人意愿,他们可以只传播与自身利益最相关的新闻,就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彰显出浓厚的个人情感。公民记者采写和提供的新闻也因此而带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很多公民新闻是由事件的亲历者以第一人称发布的,更加强了新闻的线.自媒体传播媒介成为具有互动性的现代传媒工具
与传统新闻传播媒介不同,网络及手机博客、播客、BBS论坛、社区网站等自媒体改变了公民的媒体消费习惯,颠覆了受众的固有模式,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并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自媒体进行的传播不再是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单向的传播途径,而是在依靠网络技术的条件下,实现了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的传播。自媒体的受者在接受到信息之后,可以即时地对信息做出反馈,此时被动的“受众”变为了积极的“传播者”,而传者在接受反馈信息时,也就变成了受众。自媒体作为公民新闻的传播媒介将传统媒介中新闻由传方到受方的单一关系改变为传受双方形成互动的双向关系。
(1)及时捕捉突发事件。很多重大突发性事件是不可预知的,而社会各个层面、地域无所不在的普通公民可以在感应到突发事件的瞬间拿起手机、照相机、DV机等工具拍摄现场照片,描述事发情况,利用自媒体发布或传给其他媒体形成公民新闻,凸显新闻的时效性。如“5·12汶川地震”,“7·15乌鲁木齐事件”等报道都显示了自媒体公民新闻的力量。
(2)开放性。不触犯国家法律法规的任何话题、观点都可以作为自媒体公民新闻的内容进行公开传播和讨论。开放的话语空间促进了民众意愿表达的解放与思想的解放。公民可以利用手中媒介撰写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在以往传统概念中不被认为是新闻的信息也因为这种开放性进入传播领域。同时,公民还可以对别人的报道进行补充、修改和评论,使之更加完善、有深度。
(3)直接表达民意。公民新闻多为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新闻,充分显示民众的原生态生活,体现人们的意志。自媒体作为民意传播的公共领域可以不经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将民众意志原原本本地传达出来。这也为政府部门全面、充分了解民意,理性化看待民意,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平台。
公民新闻传播内容的多元化推动了受众市场的细分,传播对象呈现出小区化、地方化和个性化为表征的小众化特质。许多传播者在发布新闻时就将接受者限定为与自己的文化传统、教育背景、经济地位、社会声望或宗教信仰等某方面相同的小团体人群。如此有针对性的小众“交流”,能够保证新闻得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①刘建明:《新闻自由的七种权利》[J],《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3期
②杜骏飞:《泛传播的观念——基于传播趋向分析的理论模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4期
③【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④范东升:《公民新闻的兴起与启示》[J],《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