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界师粤语郭晓力可以算是一位“非常规”的连续创业者:他以自媒体人与微商身份赚到第一桶金,却又因为极佳的产品直觉创办大纲笔记工具“幕布”并在2年后卖给字节跳动。
郭晓力可以算是一位“非常规”的连续创业者:他以自媒体人与微商身份赚到第一桶金,却又因为极佳的产品直觉创办大纲笔记工具“幕布”并在2年后卖给字节跳动。
成功打造出过一款“爆品”,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能实现小概率事件成功的人,似乎总希望冲击下一次成功,既是证明自己,也是对人生高峰的再次挑战。
郭晓力如今所创办的“芦笋”是一款录播分享工具,同样以工具的形式出发,此次他的目标市场比幕布更大:如果以最初预估只有几十万用户,却最终成长为接近2000万用户的幕布为基准,芦笋的用户市场规模可以达到大几千万甚至上亿。尽管挑战重重,但更高的天花板也让他尤为兴奋。
当创业者自认为正在开发的某款产品能够解决一部分用户的痛点,却又发现市场上没有同行的时候,不要失去自信,因为这款产品的商业机会也许比预想中更大——这是郭晓力创办幕布时的感触。
当郭晓力认为幕布到达了几十万用户量,触到天花板的时候,有位知名大厂的联合创始人主动找到他。当时的他认为对方以如此“大鳄”的身份,找到幕布也只是希望谈谈投资或收购,没想到对方很认真地和他探讨幕布这款产品,并给出诚恳的肯定——“尽管市场上后来也有竞品,但竞品的缺点十分明显:不能跨平台使用,要么只能在电脑上,要么只能在安卓手机上,唯有幕布做到了让用户轻松地跨平台使用。”
在此之后,幕布这款单枪匹马闯入用户视野的工具产品在零推广投入的情况下获得了每月125%的用户增量,创办2年便被字节跳动收购。郭晓力意识到自己曾有些“保守”了,因为用户群体会随着创业进程而扩大,一款好用的工具也配得上更高的商业价值。
首先,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在他看来,创业就是“画两个圈”:第一个圈是目前的趋势与痛点,顺势而为会更加轻松;第二个圈是创业者自身的能力与认知,要判断自己成功做成过哪些事情,有过怎样的成功,判断自己的经验加上学习能力是否仍无法胜任某类产品。而这两个圈的重叠,便是创业者可以选择创业的范畴。
郭晓力擅长于打造to C端工具类产品,在人们的生活、娱乐甚至学习、工作的过程纷纷借助视频工具或转移到视频平台的前提下,一款能够在工作学习上帮助用户的视频工具便是他的方向。
在被收购后加入字节跳动“飞书”团队的时候,飞书曾经内测了一款视频分享工具,后来被停掉了。以郭晓力的理解,如果自己着手做一款拥有传播属性的工具类产品,增长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正如石墨文档等产品本身所带有的协作效应会帮助产品拉新一样,他希望自己的创业产品能够有更快的覆盖速度。
而芦笋这款产品的特点便是帮助人们进行视频内容的沟通:用户可以以录屏讲解的形式展示文稿、产品、网站或课程,并且在线剪辑、标注重点,再一键分享给自己的伙伴、用户、受众或学生。
既然产品属性包含“分享”,便带有了社交传播属性。最近,芦笋在后台针对近万名用户推出了满意度问卷,净推荐值(NPS)超过了81.52%,这意味着大多数用户满意于芦笋的功能并且愿意推荐给身边的人使用。
尽管谈这款产品的核心人群是小B端用户还是C端用户为时尚早,可以确定的是,郭晓力希望它做好一款“通用性工具”的本分,帮助所有互联网用户、智能手机用户进行日常的工作与沟通。他与团队曾经针对一些特定行业进行了调研,观察教育、培训、保险等行业从业人员是否能成为芦笋的种子用户,在芦笋上线后,他们选择将网课老师群体作为初始用户群。对网课老师来说,授课之后的答疑环节很难用文字或60秒语音讲清楚,很多老师曾尝试使用传统录播软件,却因为超过15分钟的视频无法通过微信发布,或者由于录屏带来的手机内存存储危机而倍感头痛。当时的郭晓力便思考:只要能帮助老师们把录播答疑这条路径解决好,让他们顺畅地使用芦笋,就已经是打造了一款不错的产品。
芦笋践行了这条路径,帮助网课老师实现了一键录播,自动生成链接,分享给学生,实时收到学生的评论,并且针对视频内容进行简单的交流互动。郭晓力甚至发现,以往老师们以腾讯会议等平台作为“教室”,但如今有些老师已经把芦笋当成自己主要的“生产工具”了,异步录播的几十分钟已经足以帮助老师传授知识,甚至不需要其他教学平台的支持。这是他与团队喜闻乐见的场景:原来,用户自身也在追求更为简单、实用的体验。
接下来芦笋该“切”怎样的人群?对于目前阶段的芦笋来说,用户类型“百花齐放”,但真正的目标用户也需要主创团队的筛选。郭晓力希望目标用户群拥有付费潜质,例如教师群体与股票讲解员等,他们本身便能够依靠信息与知识的传播获取收入;他曾认为保险销售员也目标群体,但发现他们整天跑在外面,也许还需要为其定制更加适合的功能。而如果将产品的“收费点”定为单个视频录制30分钟以上,或录制视频的数量更多则需要开始收费,那么就需要找到需要录制长时间视频或频繁使用芦笋的用户。总之,郭晓力在筛选目标用户上花了不少功夫。
郭晓力注重产品与用户群的契合度,也喜欢从用户角度去思考问题。连“芦笋”这个名字都蕴含了他的产品观:他也曾考虑“视频说”这种顾名思义容易被理解的名字,但希望建立自己特殊的产品定位,像苹果、小米那样自成一派,所以取名为“芦笋”。
郭晓力认为,很多创业者容易忽视产品名字,觉得产品长大后再改也不迟,但他认为名字极其重要,因为名字本身是产品的功能一部分,用户开始用自己的产品时,才是产品真正完成的时候。作为创业者,郭晓力更希望让用户更早感知到芦笋对用户的意义,而这似乎就像他做自媒体时创作文章的题目一样。说到底,“非常规”创业者郭晓力出身于产品运营与增长,而他的经历赋予了他独特的视角。
从高校毕业后,郭晓力选择了用家里当初给他留着“用来将来娶妻”的钱来到一家培训机构学习就业技能,并且在那几年抓住了机会,认真学习,也担任了学生会副主席等工作。
他的专业是营销学,从简单的搜索引擎优化学起,2011年毕业后开始北漂。在那时,能够赚钱养活自己、到年底拿出两三万元寄回家便是他的人生目标。然而在工作3个月后,他又开始思考如何能“不上班”,甚至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小目标:只要每月能够赚到2000元,何必要整天坐办公室呢?
对初入社会的郭晓力来说,第一次尝试失败了,他不得不重新成为“打工人”,换了两家公司,并且加入了在线协作绘图平台ProcessOn,负责运营与增长。ProcessOn的经历让郭晓力更加了解互联网工具的运营特质,但他一直挂念着自己“不上班”的梦想。
郭晓力把自己的对于不上班的“执念”形容为手心朝上与手心朝下的区别:打工人“手心朝上”,靠雇主获得收入,创业者“手心朝下”,做自己的老板。后者的本质是获取真实的商机与市场信息,掌握自己的命运,进而得到更多的财务回报。在郭晓力眼中,中国年轻人想要实现阶级跃升与财富倍增,唯有创业这一条路径。
于是,郭晓力重拾自己的创业梦,辞职做了自媒体与微商,靠文章“带货”,高峰时达到每天2万元收入,终于实现了“不上班”的理想。那时他开始躺平,闲暇时间就带自家的金毛在小区遛遛,偶然一次被朋友的话点醒:虽然目前收入不低,但自己还年轻,不应该失去闯劲。如果有一天失败,一定会因为在25、6岁的年龄没有奋斗一把而悔不当初。
也正在此时,郭晓力开始想要做一款真正的互联网产品。一款产品与简单的微商带货或创办一个公众号不同,产品将承载用户的持续增长,并且积累持续的商业价值。郭晓力拉来合伙人王旭,在一间小办公室里,一边继续做电商,一边探索幕布这款思维导图演示工具,办公室也是电商仓库,以至于来采访的记者以为他只租到了半间办公室。
“幕布”这个名字的寓意是帮助用户进行演示,但由于开发周期较长,因此率先上线了大纲笔记功能,而这个功能在当时已经具有十足的吸引力,成为了切入市场的一把尖刀。令郭晓力没有想到的是,幕布的第一批模板用户竟然是律师,这个群体的付费情况良好,支撑着幕布经历了用户数量的高成长,直到以每月125%的用户增量被收购。
频繁的反思让郭晓力开始持续以博客形式“输出”自己的创业感悟。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到:创业这件事,绝大多数是以失败告终的,“我也大概率会失败”,却戏剧性地以卖掉公司结束了第一次创业。
在博客上,郭晓力用直白甚至过于坦白的语言讲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也因此打动了投资人。GGV对郭晓力的印象一直很正面和积极:他的品质很美好、真诚、正直,对“芦笋”的投资是种子轮,而种子轮投资更倾向于投向与自己价值观相符的人。GGV看中郭晓力的坦诚,也认可郭晓力的成功经验,国内很少有人能够做成三款效率工具类产品。大部分背景华丽的人没有办法踏实下来做产品,实际上,产品映射的是一位创始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对一位创业者来说,什么是坦诚?郭晓力对坦诚的理解是,既然选择了融资创业,也意味着创业者不需要更多“秘密”,只需要打好一场“明牌”。郭晓力自诩“小人物”,不预设别人会关注到自己或参考自己的观点,也就更敢于分享观点与输出观点。他相信积极的心态会让一个人受益良多。
郭晓力的经验造就了他自己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在付费工具这个市场中,郭晓力幸运地分得一杯羹,但他很清楚产品作为工具的属性,直到如今都信奉简单与易用,不迷信盲目的功能拓展,也不随便扩大商业版图。
幕布受到律师们青睐后,很多律师用户在产品群里问到,能否增加一些法律行业用户需要的小功能,让自己的大纲更有条理。若是其他产品经理,也许会立刻满足大客户们的需求,但郭晓力的思考是,新功能“能不加就不加”,因为这并非是大多数用户的需求,修改也只会让产品更加垂直,失去更大的潜在用户范围。
幕布与芦笋都在沿用郭晓力的推广手段:以免费工具切入,用户创建多个大纲或视频之后会收到官方弹窗,建议用户将产品推荐给朋友,以此形成社交传播。郭晓力认为,此时激发社交分享的成功率极高,因为用户持续使用产品本就基于对产品的认可,自己只需要帮用户把话术想好,由于产品本身的分享与协作属性,用户很容易把自己的朋友与同伴拉进来一起使用。
而这种推广与付费机制又是紧密相关的,幕布的邀请率达到40%以上,付费率5%,而且获得了不错的利润。郭晓力把用户分为两类:付费用户与拉新用户,前者贡献收入,后者在完成任务免月费的情况下,将会成为产品的推广大使,因为“人以类聚”,每位律师身边一定有很多类似需求的律师朋友。例如,由于邀请3个朋友被赠送1月免费使用的用户,也很容易被规则所驱动,再继续邀请6个朋友,达到邀请9个朋友免费使用1年的标准。在这样的层层刺激下,用户会看到自己付出2倍邀请就可以得到十几倍收益,也会更愿意化身产品推广大使。
与电商平台类似,幕布有自己的促销期,每年5月产品上线周年庆与双十一,幕布都会有买一年送一年,或买一个账号送一个账号的“买一赠一”活动。每年的两次促销期能够占到幕布总共80%的营收。可以说,郭晓力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收费节奏,他认为每半年一次的促销所吸引的是这半年“徘徊在付费边缘”的用户,他们早已对产品有些依赖,此时只需要给他们一个付费的理由,便能够形成转化。
但郭晓力又极端反感“割韭菜”。偶尔有用户在还没有免费试用产品的情况下,就直接成为了付费客户,并且向客服询问产品应当怎样使用,此时他的回复是:这样的顺序是不对的。当用户把产品用得“上头”时,点一个回车,看到屏幕上跳出付费建议,此时再进行付费,才是最健康的收费模式。
不过,一款工具产品的压力不仅来自于自己,还来自于动态市场。选择重新创业后,离开字节跳动的郭晓力回到了起跑线,再次进入巨头环伺的环境中。诚然,巨头想要开发新产品似乎轻而易举,那么芦笋的优势是什么?
小公司的优势便是更多、更快的创新。怎样让石头在水面上跳起来?当然是速度需要足够快。如今的郭晓力重视芦笋的发展速度,他希望率先打动目标用户,迅速建立产品壁垒。他认为在商业竞争中,如果同等体量的创业企业成为了竞争者,双方募集资金、招兵买马的时间周期是类似的,拼的是产品发展本身的加速度:只有越跑越快,与对手差距越来越大,才可能胜出。
如今的郭晓力希望自己再成功一次。他想试图验证,幕布的成功究竟是运气好,还是自己的团队拥有足够的实力。一个人很难连续两次或三次迎来好运,而作为创业者,他只需要做出最坏的打算,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