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燕妮走光在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视察时,习曾对“小米粉”撬动“大产业”连赞“惊奇”。“发展产业一定要有特色。螺蛳粉就是特色,抓住了大家的胃,做成了舌尖上的产业。要继续走品牌化道路,同时坚持高质量、把住高标准。”牢记的殷切嘱托,柳州人不仅持续壮大了螺蛳粉产业还将“一碗粉”打造成柳州独特的城市符号,打开了柳州城市形象传播的突破口。
借特色产业“引流”,让“舌尖”带动“脚尖”,助“流量”成为“留量”,柳州“网红城市”形象成功出圈,天南地北的游客“寻味”而来,一个个景点也随之爆红网络进入大众视野。
从“网红”迈向“长红”,柳州骄傲地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抱负。这是地方产业发展壮大的进程,也是柳州利用自身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城市形象建构传播、探索更多发展新路径的成功尝试。
柳州“红”,带火地方文旅经济,吸引无数螺蛳粉“粉丝”前来打卡,呈现出鲜明特点。
一是因美食而“红”。一碗粉,惊艳味蕾、惊奇世界,圈粉无数。疫情防控期间,“宅家经济”让柳州螺蛳粉热度不减反增。仅2020年上半年,就有“螺蛳粉还不发货”“为了吃螺蛳粉有多拼”等30多个有关螺蛳粉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主流媒体密集关注,成为沟通网上网下、大屏小屏互动,打通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两个舆论场”的热点话题。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调整,全国文旅市场热度持续攀升。今年以来,柳州市区游客量突然暴涨。各大网红螺蛳粉店,“排队两小时,‘嗦’粉五分钟”成为一种常态。已有80多年历史的柳江铁桥成为游客拍照的“背景板”、窑埠古镇民族服装拍照刮起了一股“最炫民族风”、可以3元游览柳江的“水上公交”站前游客排成长龙……流量经济到增量经济的转化显而易见。
二是有“预谋”的“红”。柳州螺蛳粉的走红,凝聚着柳州市委、市政府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和执着。自2011年实施以“打造柳州城市名片”为目标的“螺蛳粉进京”计划起,柳州就开始探索城市形象传播的突围之路。2014年年底,柳州螺蛳粉实现堂食变速食,在袋装螺蛳粉里还原了街头味道,并迅速打开市场。仅6年,袋装柳州螺蛳粉年产销量就突破了100亿元。眼下,柳州又抓住全力推动螺蛳粉产业全产业链实现千亿元目标的时机,积极营造话题,精心策划活动,借助“两个舆论场”讲好产业故事、品牌故事和城市故事,让柳州这一招牌美食成为鲜活的城市符号,助推城市“媒介形象”的建构和传播。
三是长时间的“红”。网络热点转换很快,借助网络走红的城市,往往红得快又冷得快。故此,标签的树立和传播至关重要。一直以来,柳州螺蛳粉在媒介平台保持了较高的“曝光量”,微博、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平台上不时产生热点、爆点,“开车2000公里只为吃一碗柳州螺蛳粉”等信息在网上广泛传播,吸引了更多人来探秘。从《南方周末》发布2020十大“最具能见度”城市,柳州因螺蛳粉带来的传播力被评为“风味之城”,排名第二;到柳州位列《新周刊》评出的“2022年十大出圈小城”,再到2023年《中国国家地理》点赞柳州是座“宝藏城市”,柳州持续“长红”。
柳州“红”,从表征来看是借“螺”增“粉”,而深入探究柳州城市的内在,则会发现这是厚积薄发、蹄疾步稳、蓄力前行的“红”。10多年来,柳州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增强城市实力、厚植文化底蕴,奠定了柳州“长红”的牢固基础。
民生福祉构成了柳州“长红”的情感认同和民意基础。在教育方面,柳州坚持教育姓“公”,公办、公益、公平,近10年来柳州改扩建公办幼儿园项目101个,新增学位约3.23万个;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项目408个,新增学位约19.71万个。在医疗方面,建成了柳州市工人医院总院和西院、中医医院东院等公立医院重大建设项目;截至2022年底,柳州市属公立医院博士总数达216人,位居广西第一。在文体设施方面,柳州大力推进在每个县区建设一个体育公园,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05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位居广西前列。在人居环境方面,柳州连续三年蝉联地表水水质全国冠军,实施了公园免费等10多项免费措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39平方米,每年三四月份市区30万株洋紫荆汇成“紫荆花海”……优质的教育资源、优良的医疗条件、优美的生态环境,带来满满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柳州群众自发传播柳州的美,让游客、网民受到感染,更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柳州就业、投资、定居,为柳州“长红”攒足人气。
城市实力是城市形象传播的又一“利器”。以工业为“根”为“魂”的柳州,近年来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迄今为止,柳州生产的汽车已超过3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柳州模式”更是引发日、美、英等国外媒体争相报道。2022年,柳州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占全国总产量的1/10,五菱宏光MINI EV创下连续28个月蝉联中国品牌纯电汽车销量第一的纪录。在这个“万物为媒”的时代,工业产品自带传播属性,特别是如“五菱神车”等自带流量的网红产品,皆为柳州城市形象传播赢得了流量。
文化底蕴赋予了柳州独特的吸引力。作为具有21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柳州拥有南方古人类生活遗迹白莲洞遗址,有纪念唐代文学家、柳州刺史柳宗元的柳侯祠,有屹立600多年的东门城楼,也有反映奇石文化的柳州奇石馆,还有壮歌、瑶舞、苗节、侗楼民族风情“四绝”。在此基础上,柳州积极开展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建成了柳州工业博物馆、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排演了《白莲》《八桂大歌》《侗》等精品剧目,以《永州八记》山水游记为范本创作了《柳州八记》……厚重的文化底蕴与“网红城市”的烟火气,成就了当下这座古老与现代、历史与未来交织的新柳州。
柳州“红”,行稳方能致远。当前,柳州正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书写“柳州惊奇”,提出以现象级爆款推动柳州成为全国媒体高频聚焦地、正能量暖新闻策源地、正向网红话题集散地、公众口碑推广示范地和国际传播新兴地。
特色产业持续做大。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要“打造更多像柳州螺蛳粉这样的网红产品”。因美食而“红”的柳州,正不断升级发展柳州螺蛳粉产业,巩固壮大柳州“长红”的基础。2022年,袋装柳州螺蛳粉销售收入达182亿元,实现出口8300万元,柳州螺蛳粉的“粉丝圈”遍布28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可食用的城市名片”销往世界各地,每包都带着“柳州”字样,这是宝贵的宣传载体、是“一步到胃”的城市营销,持续扩大着柳州的国际知名度。需要注意的是,地方特色产业特别是食品行业,往往比较脆弱,如若做不到规范化发展,从“红”到“黑”、从爆红到覆灭,往往就在旦夕之间。因此,必须下大力气进行行业规范管理,防范因食品安全问题引发重大负面舆情。
城市实力“软硬”兼备。“网红城市”的形成离不开城市文化底蕴、经济实力、人口规模乃至科技进步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想要让城市硬实力支撑起软实力,就要坚守“实业兴市,开放强柳”,做好产业发展“传统、新兴、特色”三篇文章,有力推动汽车、钢铁、机械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千方百计增加工业存量、想尽办法扩大工业增量,大力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和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软硬兼施”充分调动社会凝聚力、文化感召力等各种力量,扩大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
幸福底色越来越浓。10多年来,柳州陆续实施了市属公园全部免费开放、公厕免费、博物馆免费、免收城市路桥机动车辆通行费、城区道路泊位免费停车1个小时等一系列惠民举措,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自豪感。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打造和谐舒心的人文环境、生活更便利的宜居环境、办事更高效的政务环境、企业更满意的政策环境、竞争更公平的法治环境、配置更合理的要素环境、关系更亲清的政商环境,让群众乐享生活、让游客宾至如归、让企业更好发展。
城市名片不断擦亮。从挖掘历史故事到打造旅游环境,从城市人文景观建设到打造“一车风行、一江旖旎、一花倾城、一粉飘香”的四张闪亮城市名片,柳州的城市形象得以不断迈向“长红”。在此基础上,柳州还应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改善民生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擦亮“四个一”城市名片,主动作为、积极纳新,延展好自身优势,不断挖掘和打造独具特色和具有传播力、影响力的城市新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