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锋摩配店《老上海电影画报续编》顾名思义,收录了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各种电影杂志、报纸,全套一共四十册,总价将近40000块。
耐不住好奇心,羊找来了这套书的部分看了看,发现民国时期电影画报的精彩和刺激程度一点也不输香港的八卦杂志,难怪能卖这么贵。
当时的杂志画报封面和现在差不多,也是偏好使用名人明星,尤其是颜值高的女明星。
这么看来,也许当时的人并不知道什么叫“颜值经济”,但却已经将其应用到各方各面了。
在吸引眼球上,30年代的媒体人不仅在封面上做足了功夫,在文章标题上更是如此。
当初炎亚纶和两三好友聚会,一条“男神筋骨柔软,炎亚纶3劈嫩男”将他送上了《镜周刊》的娱乐头条,文中“翘屁嫩男”更是因为过于形象生动一度成为流行梗。
范晓萱有段时间长胖了,也晒黑了点,恰巧这段时间她去香港工作,被拍到在街边吃东西。
第二天,报纸登出她吃饭狰狞的照片,并赫然写着:黑珍珠大食怪袭港。读者看了觉得又贱又好笑。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宇宙尿片炸地球、黄教主和人造人造人...辛辣俗贱,但却一阵见血,让人拍手惊叹。
可大胆直白的标题,港媒并不是鼻祖,老年代的杂志报刊和它们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报道一位胸部平坦的女星使用假胸拍戏,却不料掉了一个被人笑话时,报纸标题直接是“无ru女星”,真的直白到有些伤人。
关于时尚,杂志报刊会有专门的版面去和大家分享明星的穿搭,从头到脚,无所不有,并讨论不同造型的风格和气质。
比如,《联华画报》在明星发型专题中写到:头发,女子的特征,风骚、慈爱、轻浮、刻薄,这些都可在女子的头发上变现出来。
对于明星的报道,虽然当时并没有“流量”这个互联网专有名词,但却有“流量”的意识。
胡蝶在当时绝对算是顶流,关于她的一切都是报纸报道的对象,比如她的真实年龄,一度成为大家关心的焦点。
与此同时,有人趁着胡蝶年龄的热度,开始“蹭流量”——影星陈玉梅公然说到:“胡蝶三十二岁,我二十五岁。”
这话听起来就像是年轻后辈对前辈的挑衅,火药味十足,足足可以让人脑补一出大戏。
翻开当时的报道会发现,关于她的新闻特别多,工作行程、日常生活、感情状态,甚至详细到她去世时的遗容。
可以说,走红后的阮玲玉每分每秒都在吃瓜群众的注视下生活,没有什么私人空间。
除了顶流,其他明星的八卦报刊也不会放过,劈腿出轨、为情自杀、女明星被导演潜规则等等,狗血程度不输今天的娱乐圈。
在众多的明星八卦中,羊发现了华点,有一则报道标题是“白杨又牺牲了两片丰腴的肉,割了眼皮,修了鼻尖”。
没想到那个时候明星就已经流行整形了,而且一个“又”子可以推测这篇是一个“变脸史”报道。
除了明星,名人八卦也是报刊喜欢报道的,比如《联华画报》曾经写了一篇名为《上海夫人与北平夫人之争——鲁迅遗作及全集起纠纷,周作人将亲自出马南下交涉》。
这篇报道讲得是,鲁迅先生去世没多久,许广平和北新书局打版税官司,可是这场官司却引起了鲁迅先生原配夫人的恐慌。
因为她每月会从北新书局拿到一百元的津贴,许广平和北新书局的官司有可能会让她的津贴从此打水漂,所以和许广平争执了起来。
“这本八卦到你顶不住的《东方新地》,不仅八尽娱乐圈的事,就连国事、家事、大事、小事、有事、没事,全都爆给你听。
哇,八卦成这样,我真滴怕你顶不住。《东方新地》,这个礼拜,你一定要买。”
就比如我们今天说到的上世纪老上海的娱乐杂志,其实和如今的杂志并无太大差别,大都是时尚搭配、明星八卦...
做为娱乐八卦,它们的价值仅仅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也许也就是一天的时间,便会被新的八卦所代替,从此再无人问津。
比如,上文提到过的阮玲玉,关锦鹏导演,张曼玉、梁家辉、秦汉等演员对其进行艺术创作后,用阮玲玉的悲剧折射了“人言可畏”的社会环境,完成了个人悲剧到社会悲剧的升华。
所以,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会被人记住和留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