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浴电影完整版8月2日,武汉官方发布通报,确认本市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同时公开了确诊患者的行动轨迹。随着“流调”信息的公布,一则关于“武汉海王”的假爆料被传得沸沸扬扬,并于5日冲上微博热搜榜,引发网友热议。
被称为“武汉海王”的男子唐某是本轮武汉疫情的一号病例,在网传的聊天记录中,唐某和甘某、双某分别是前任与现任的男女朋友关系,甘某与双某也分别有两个男朋友,有人推测两个女生的另一个男朋友是同一个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魔幻狗血的八卦故事一经传播便受到广泛的关注,部分网友调侃三人是“海王间的巅峰对决”,也有网友在话题词下对唐某等人进行谩骂与羞辱。参与假期兼职的唐某遭到职业污名化,甘某和双某被“荡妇羞辱”,三人的个人隐私在互联网的人肉搜索下无处遁逃。
莫须有的爆料给当事人的精神与心灵造成打击,8月5日,双某在个人微博上发文辟谣,表示与唐某只是普通朋友的关系。处于舆论风暴中心的唐某也接受“上游新闻”的采访,澄清关于他和甘某、双某的不实消息,并希望大家不要窥探他人隐私、毫无根据地传谣。
其实,抗疫时期的“信息疫情”并不是一件新鲜事,重大的风险事件更容易导致谣言的流通与扩散。
仅凭一张聊天记录就能让感染者的受害地位逆转,因为无根据的道德瑕疵遭受网暴,在虚幻的“桃网”里走向“社死”的泥潭
一个关于两性情感伦理出格的谣言,因对象的特殊性与性越轨的想象引来网友的聚集围观。在这一过程中,官方发布的“流调”信息成为了佐证谣言的有力“武器”,传谣者可以心安理得地站在道德高地
在唐某和双某澄清之前,有部分网友对聊天记录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毕竟,在信息过载的互联网时代,一张单薄的、充满猜忌的聊天记录并不能当作证据,此前因几页聊天记录便谣言满天飞的事件也不胜枚举。
等话术进行回复,试图把人们对官方消息的信服转移到无从查证的小道消息上,借用官方的权威证明爆料为真。
但回顾武汉官方发布的“流调”信息,里面并未出现任何有关唐某和甘某、双某是情侣的言辞,网友口中的“爆点”无非是行动轨迹里唐某在政院小区
至于传说中双某和甘某的另外一个男朋友,更是捏造事实的恶意造谣,将无中生有说得煞有其事,一句“懂得都懂”的脑补让官方发布成为谣言的“保护伞”,真相在此刻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确实做了一些事情,并且这些事可以编造成口口相传的“瓜”。
因官方发布的“流调”信息滋生谣言,从而产生凌驾于疫情防控之上的失焦讨论已经不是第一次。
去年12月,成都一确诊新冠肺炎的女孩因“流调”信息中出现“酒吧”,被网友戏称为“转场女王”。网络上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女孩陪酒、从事特殊职业的虚假新闻,她本人以及家人遭到网络暴力和骚扰,最终在舆论的威逼下向公众道歉。
正如“武汉海王”谣言最初传播的那样,鲜少有人关注成都女孩的行动轨迹,也没人在意密切接触者的感染情况,反倒是感染者的私人生活成为瞩目的焦点,“酒吧”二字远比其他信息更引人遐思,
越界的“隐私狂欢”如同令人上瘾的毒药,一点一点噬骨入髓,蒙蔽人们的眼睛、抹杀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难发现,无论是被造谣“海王”的唐某,还是因“酒吧”被网暴的成都女孩,
。不仅于此,回顾此前的“可怜石家庄女子连着六天下班兼职”,到“沈阳鸡架有多好吃”屡上热搜,我们不禁思考,
“流调”工作本是为了防控传染病扩散、梳理疾病传染链条进行的调查研究。为了能够最大程度控制病毒传播,感染者需要提供自己在过去一段时间的行为轨迹以及密切接触者。
但参与“流调”的患者却因为积极配合调查招来各种非议,一举一动被曝光于互联网的聚光灯下,所有的公开信息成为窃窃私语、指手画脚的谈资,正常的生活方式也被妖魔化。
,官方在公布患者行为轨迹之前应该对信息脱敏,辨别哪些信息与疫情防控相关,哪些与疫情无关,避免信息的过度公开造成对个人生活的越界窥探。
值得称赞的是,从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也有一些城市对“流调”报告做减法,比如上海抹去了确诊者“流调”报告的性别、年龄、出生地等个人信息,主要对患者所到地点场所公开,这不仅提高“流调”工作的精细化程度,还能有效击破谣言,尊重和保证患者的个人隐私。
因此,在保证重要信息不模糊不虚假的情况下,“流调”信息的发布应该遵循“
”原则,以免低成本造谣给患者带来“社死”的风险,从而给今后的“流调”工作增加难度。
“流调”信息不是公众窥视私人生活的窗口,也不是批判患者私人生活的依据,个人生活的讨论看似带来了更多的关注,但焦点早已偏离,行为早已越矩。那些看似正义凛然、手握官方权威的批判者们,实际上也走进了虚假的道德高地,主持着一场并不正义的审判。
在“武汉海王”的话题词下,此类批判唐某“海王行径”的评论不绝于耳。对于感染者唐某来说,现实层面的“流调”义务已经完成,但在众说纷纭的舆论场里,对他的道德审判才刚刚开始。
如同《禁忌女孩Ⅱ》第一集让渣男怀孕的情节被网友拍手称绝一样,唐某被感染新冠病毒也变成了罪有应得。可以理解公众对情感不忠者的唾弃,但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
脱离理性逻辑的道德审判根本立不住脚,审判者同为造谣者,而不是站在正义一方的权威。
当事人澄清谣言之后,有网友认为即使不谈疫情,将这种两性关系拿出来给大家做反面教材也是可以的,娱乐化感染者无伤大雅。
。遭到语言暴力的是唐某、双某等人,而非不存在的渣男渣女,他们在本次事件里是被谣言攻击的受害者,不是两性关系反面教材的代表。
其二,很多网友用“武汉海王”造梗调侃,发布一些“抖机灵”、“扔包袱”的评论,让大家在欢快愉悦的氛围里看待这件事。
包括此前谣传的自媒体爆款文章《哈尔滨硬核爱情故事》,相关话题下充斥着“吃瓜”群众的讥笑揶揄。他们大多认为,相比于尖锐的人格侮辱与大肆传谣,他们仅仅是在对一条桃色新闻调侃逗乐,娱乐化的表述方式似乎减轻了对被造谣者的伤害。
,容易形成气候,能够助长谣言的传播,以一种非常潜在、沉浸的方式诋毁受害者,而消极适应下的参与者却浑然不觉。
因此,无论是谩骂攻击,还是调侃玩梗,都是不同形式上对当事人的一种伤害。
此外,对于唐某等人的审判并没有因为当事人的澄清就此消弭,正如同那句磨破嘴皮的老话——“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被造谣者除了发布微博澄清、接受采访之外,很难用其他手段自证清白。双某第一次在微博辟谣后,网友对她产生了更多的质疑,随后双某针对网友的疑问多次发文回应,在相关话题下也能看到双某给网友微博的评论。
但双某的多次回复还是没能让这些人满意,有网友让她出示聊天记录等个人隐私内容自证清白。这种要求使得受害者陷入了恶性循环:
想要避免隐私泄露、恶意传谣、将公众的关注点拉回疫情防控上,却需要提供更多的隐私内容来消灭空口白牙的造谣。
双某作为一个无辜者,此刻却成为了“网络通缉”的对象,参与断案的网友义正言辞地以“寻找真相”的名义让双某交代隐私、证明与唐某的关系。但对于双某、唐某来说,他们当中任何一个人都没必要向大众提供证明两人关系的隐私。
更何况,这个谣言本来就是空穴来风,宁愿相信毫无根据的谣言,也不愿意相信当事人的多次辟谣,
对于那些热衷于真相、认为双某、唐某没给出有力证据的网友,或许以为自己站在了理智机敏的一方,用个人经验去推测当事人的行为动机,
实际上却是将八卦之心打扮成了“追问真相”的样子,是对受害者隐私的进一步“掠夺”
真正的受害者正在忍受无端的指责,并需要通过让渡隐私权利的方式为自己辩护
个人隐私的泄露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在隐私数据保护之外,那些情感导向的非理性审判也层出不穷。
或许,强势的“网络围剿”能带来短暂的权力快感,但在情绪翻涌而过后,瘦骨嶙峋的真相会提醒你,这不过是精神麻痹后的空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