蚀月盟在华新,小店经济已经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烟火气。一家家街头巷尾的小店,构成了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串联起一段段平凡且鲜活的故事。
受疫情影响,两个多月的停摆,让许多小店一度陷入困境。有的坚守初心,破局重生;有的寻求自救,多元发展;经历了这场疫情“大考”之后,小店主们“满血复活”,面包房重现勃勃生气,小面馆内人头攒动……一切回归如常。烟火气重燃的背后,大家守店的乐观与韧劲从未改变。
位于新凤北路上的爱の起点,是一家专卖各式面包、蛋糕、饼干及糕点的面包房。店面干净整洁,沿街的落地窗映照出被繁忙生活包围的景象。从2015年开店至今,这家小店已经收获了众多食客的好评。店里时常有光顾的老顾客,还有经口口相传,大老远慕名而来的新客户,“最喜欢他们家的乳酪面包,价格实惠,味道也好吃,是买过一次还想来第二次、第三次的地方。”顾客石女士说道。
2013年,来自浙江嘉兴的徐女士和丈夫怀揣着对烘焙事业的满腔热爱,来到华新,开始了夫妻二人的创业生涯。“华新机会多、发展前景好,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创业者包容度高。”徐女士说,手艺是从小跟着父辈一代耳濡目染学的,上世纪末,父亲、叔叔就在家乡做起了糕点生意,看着师傅们做各式各样的点心,自己便对糕点制作产生了兴趣。几年后,她凑够了资金开始创业,并给店取名为“爱の起点”。正如店名一样,面包房里充满了爱与温暖,师傅们用真诚的双手用心做好食物,让顾客期待而来、满意而归。如今,在夫妻二人的努力下,面包房已由原来的1家门店发展到了6家门店,人员规模也从初创期的5人壮大到了50多人。
3月以来,小店积极响应号召,暂停营业。关店歇业就意味着没有生意,没有收入,亏损已是常态。徐女士说:“闭店的日子很艰难,但没有想过放弃。想到喜欢的烘焙事业,想到那么多顾客吃惯了我们家的面包,就算赔钱也要咬牙坚持下去,是困难就一定会过去的。”疫情过后,小店重新恢复营业,店门口多了一张场所码,顾客进店选购时,戴好口罩,扫码测温,店员们每天做好核酸检测,对场所进行早中晚三次消杀,确保环境安全。在徐女士看来,虽然客流量还没有回到从前,但只要店开起来了,就有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
疫情的冲击下,小店也在不停地尝试和改变,在甄选优质食材的同时,不断研发推出新产品,适合年轻人到老年人不同消费人群。在食材原料价格飞涨的情况下,小店始终坚持产品价格不变,质量有保证。店里的提拉米苏、红丝绒蛋糕、乳酪面包、欧包等产品价格适中,深受消费者喜爱。此外,还利用抖音等线上平台引流推广,宣传特色产品,与消费者保持良好互动。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吃上一碗料特别足的浇头面,大口嗦面,大口喝汤,幸福感瞬间爆棚。在凤星路上,一家开了20多年的老牌面馆——小乐惠面馆,承载了不少华新人的记忆。每天早上、中午是面馆最热闹的时候,师傅们早早地来到店里,熬制秘制浇头,所有的菜品当天做当天卖,确保足够新鲜。“红烧大肠、大排、走油肉、腊肉是我们家的招牌浇头,汤面、拌面、快餐都有,还有适合夏天吃的凉面。”店主王师傅介绍说。
王师傅是华新本地人,十几岁的时候跑到市区打拼,那时候就入了餐饮这行。在那里做了若干年之后,王师傅决定回家自己开一家小面馆,便和妻子一起踏踏实实做起了餐饮生意,并且一直开店开到现在。小店面积不大,只有60平米左右,店招店牌、就餐环境都留下了岁月的斑驳痕迹和满满的故事感。虽然面馆前前后后搬迁了好几次,但不少老街坊、老顾客仍会闻香而来,为的就是尝尝王师傅的手艺。
多年来,夫妻俩打理着这家店没有空闲做外卖生意,只能堂食或者到店自取。本轮疫情前,面馆里挤满了顾客,他们中有吃面、点客饭的,也有分享生活趣事的,经常在厨房里忙着捞面、盛饭、放浇头是师傅们每天的常态。恢复堂食以后,小店经营慢慢走上了轨道,客流量逐渐多了起来。王师傅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把面馆关掉,只要身体吃得消,就一定会坚持开下去的。”
没有收入的几个月,面馆该支出的却一样也不少。员工工资、店铺租金……这些都不能停止。尽管入不敷出,但善良的夫妻俩还在帮助别人。疫情期间,他们主动到社区报到,做起了志愿者。参与核酸采样,协助维持秩序,分发抗原试剂……面对繁琐的工作,他们总是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用饱满热情的态度为社区居民服务。他们经常说的话就是:“我们开店离不开许多好心人的支持,现在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候,理应站出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