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回访的技巧衣、食、住、行,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其中,食与我们的关系最为密切。除了个大肉厚、口感鲜甜的生猛海鲜,鲜艳欲滴、清香怡人的各类水果,还有来自世界各地、中国各地的特色零食......随着线上市场迅速扩容,吃货们可选择的世界太丰富了。
受疫情影响,2020年,在吃这件事上,人们对线上渠道更为依赖。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原来缺少网购经验的中老年用户,也开始了用手机买菜的生活方式;二是生鲜消费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新鲜果蔬、猪牛羊肉占比上升,冷冻食品占比下降。人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了用手机买菜,葱姜蒜椒的消费也增长了3.7倍。
借助于疫情期间不间断运营积累的好评度与信赖感,在全国消费下滑的大环境下,线上生鲜用户数增长创造了历年最高纪录,京东超市的食品订单也获得了高增长。
《2020年春季饮食大数据》基于京东消费大数据,以线上生鲜、食品消费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他们的消费行为、地域特点,总结2020春季饮食消费的新趋势,绘制极具地方特色的人间食色地图。
* 生鲜消费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新鲜果蔬占比上升,冻品占比下降。牛肉、虾类成交额最高,猪肉增长最快;对比往年,猪牛羊肉的成交额增速实现了历年最高。
* 在农产品消费中,“明星效应”特别明显。所谓一招“鲜”吃遍天,一个产区只要有一款“知名”农产品,在信息经济的放大效应作用下,能极大地拉动当地农产品热销。
* 健康零食最畅销,在零食消费中,95后偏爱重口味,85后很理性,75后吃的更高级。
受疫情影响,原占比较低的95后用户、46-55岁用户的数量同比增长都超过了1.8倍,56岁以上的老年用户数量同比增长了2.3倍。疫情使缺少网购体验的中老年用户、低线市场用户开始了网购体验。同时,在供给端大量的农产品产地迅速对接到线上市场,通过信息经济完成了覆盖全国31省份农产品的供需对接。
同时,以京东超市为主体的线上食品的订单量也获得了高速增长。粮油调味、饼干蛋糕、牛奶饮品、休闲零食等一直是城市消费者的高频消费品类,线上超市与用户的“亲密度”一直很高,市场基数更大。借助于疫情期间不间断运营积累的好评度与信赖感,在全国消费下滑的大环境下,京东超市的食品订单也获得了高增长。
总体来看,因承接了部分线下市场的需求,蔬菜、水果等鲜品成交额占比增长较高,猪牛羊肉、禽肉蛋品的占比也有明显增长,冷冻类生鲜占比下降。
从成交规模来看,肉类商品中,牛肉、虾类的吸金能力最强,两类商品中进口商品较多,跟国产的价差比较小。同时,疫情也使人们对食物营养、增强体质等饮食观念更为重视,蛋白质含量高的牛肉、虾类、鸡肉更为畅销。
从市场增长性来看,猪肉、鸡肉、牛肉的成交额增长都超过了2倍。对比往年,增速实现了历年最高。
从数据表现来看,人们一旦开始尝试,就会习惯于享受手机上买生鲜的品质和便利。2020年前4月,葱姜蒜椒的线%,说明疫情影响下,线上生鲜从海鲜、肉类、稀有水果等特别型消费向日常生活支撑型消费转变。
在农产品消费中,“明星效应”特别明显。所谓一招“鲜”吃遍天,一个产区只要有一款“知名”农产品,在信息经济的放大效应作用下,能极大地拉动当地农产品热销。
“东北大米”全国闻名,其优质粮食产地的标签同时也带动了大豆、玉米、木耳等农产品的热销。新疆特产“枣夹核桃”、“葡萄干”等产品带着鲜明的产地标签,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96%。此外,湖南、四川产地的食品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62%。
在消费规模成倍增长的老字号中,70岁的茶叶老字号品牌京华成交额增长最高,同比增长了4倍。老字号品牌梅林、王守义、徽六瓜片成交额增长超过2.5倍。165岁的上海食品品牌杏花楼,今年把销售重点放到了线上,同时推出了很多方便菜品,实现了老字号“换新颜”,成交额增长了1.5倍。
在众多老字号的消费者中,95后的成交额同比增长最高,增速为62%。通过线上平台,老字号品牌成功吸引了最具消费活力和成长性的年轻一代,使这些百年老字号焕发出新的活力。
2020年前4月,地方口味食品的消费规模增长超过1倍,既然旅行不便,通过互联网吃遍全国也不错。95后更爱地方特色食品,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2倍。
以广西螺蛳粉为例,2014年前4个月,广西本地的消费规模增长了4.5倍。但是,增长最高的不是广西,而是安徽。此外,重庆、陕西、山东、四川地区螺蛳粉的成交额同比增长都超过了400%。
据报道,今年1-4月,柳州螺蛳粉出口“井喷”,出口额达31.1万美元,是去年全年出口额的两倍多。
“吃起来回味无穷”,“闻起来臭气熏天”。螺蛳粉因其独特口味,成功从线下火到了线上,作为地方小吃界的网红火出了国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