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坂尚辉“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是网红曲奇CHIKO的故事。
昨天,微信朋友圈的一则消息,刷新了很多人对于一块曲奇饼干的认知。曾经风靡朋友圈,号称“吃一口就完全迷恋上”的曲奇饼干居然出自下沙的一家黑作坊,属于典型的“三无食品”。这与他们在广告里所树立的高档、健康、惊艳等美好形象反差巨大。
按照自称名为“许菁菁”的CHIKO创始人的说法,CHIKO的灵感来源于珍妮曲奇,后者是香港有名的一家特色饼店,深受广大女性喜爱,经常一盒难求。不过,许菁菁显然没有参照珍妮曲奇线下开店的做法,而是借助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力量隐秘地红了。
大概在去年10月前后,CHIKO开始不惜代价地在各大微信公众号上投放广告,自称模特出身的许菁菁甚至亲自出镜为产品代言。在这些广告文案中,CHIKO这个创立没多久的品牌,被描述成超越珍妮曲奇的存在,日销售轻松突破3000盒,且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状态。
激发少女心的包装,外加朋友圈铺天盖地的广告,CHIKO很快俘获了一众年轻女性的芳心。即使吃起来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好,仍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这款网红曲奇买单。
在一段时间里,CHIKO的代理们热衷于告诉客户,一盒售价165元的曲奇被炒高到了300元。然而,谁也无法证实这笔溢价近1倍的交易的真实性,正如绝大部分代理并不知道曲奇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直到下沙黑作坊的事件曝出后,萦绕在CHIKO头上的光环突然黯淡了。仅仅因为这一件事,它通过社交媒体搭建的信用和传播体系开始摇晃。一些代理为了避免问责,偷偷删掉了朋友圈里的广告,完全没了之前的信誓旦旦和雄心壮志。
从出现到疯狂,CHIKO只用了短短一两个月时间,这股财富集聚的爆发力正成为微商群体的“致命诱惑”。
本质上讲,代理们在朋友圈疯狂发布和CHIKO有关的信息,与当初掉渣烧饼雇人排队的目的一样,人为制造虚假繁荣,引发市场关注。只不过,如今借助分销体系和社交网络,这一模式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更大,也更不可控。
在曲奇之前,玛卡、酵素、面膜等产品都曾风靡朋友圈,所涉文案的夸张程度丝毫不亚于CHIKO,最后也都如流星一划而过。它们很少死于市场自然的优胜劣汰,多数失败反倒与产品、模式本身,以及操盘手的贪婪冒进有关,比如无证生产、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甚至是欺诈、传销。当然,这背后监管部门的果断出击和有力打击起到了关键作用。
去年5月,厦门某生物科技公司因违反《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无证生产、伪造产地和生产日期,被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稽查支队罚款1403.3万元。这家公司生产的“随便果”号称可以减肥、瘦身和排毒,主要通过微商销售。
仅过了4个月,被称为“中国最大微商分销”的“云在指尖”微信商城,被多地工商行政管理局定性为传销。随后,微信方面迅速封停“云在指尖”相关公众账号,并表示对网络传销、高额返现返利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持零容忍。
同当年的电商一样,微商在经历属于自己的野蛮生长期,从运营人员到商业模式都需要市场检验和法律规范。不久前,由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中国电子商会微商专委会、中国公司法务研究院等组织联合起草的《微商行业规范》(征求意见稿)发布,共计11章100条。
也许有一天,我们能淡定地面对微信里那群被拉黑的微商朋友们。(记者 梁应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