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苔网络直播推介特色农产品、网络订单火速发货、线上咨询“秒回”、贫困劳动力参加线上培训……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新思路、新举措。各地广泛开展的网络扶贫活动,让扶贫工作受益范围更广,使贫困地区群众在互联网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中央网信办等四部委近日联合印发《2020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部署了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集中力量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等28项重点任务。专家表示,通过完善信息基础、补齐网络短板,网络扶贫行动将进一步激发脱贫攻坚的新动能。
“大家看这个菠萝,色彩多漂亮,吃起来味道更好!”在直播镜头前,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那板村梁力,手拿一个刚采的菠萝,向观众介绍。在他身后,是一大片菠萝种植基地,农户正热火朝天地采收菠萝。他说:“看,这里多像一片‘菠萝的海’。”风趣幽默的推介,赢得评论区一片点赞,下单量也快速增加。据统计,一场数小时的直播互动活动,能获得近2万斤的销量。
各地类似例子很多。在海南、江西、浙江等地,县长出镜当“主播”,积极推介,为农民解决滞销农产品难题;在江西、广西,智慧旅游、创意民宿、云农场等创新型产业,将自然风光、人文资源融入数字经济……当脱贫攻坚搭上“数字快车”,农村经济跑出了发展的“加速度”。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7%,纳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的贫困县网络零售额超过1700亿元。
防疫期间,网络成为各地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新途径。在网络平台、“网红”助力下,农产品“走”出了乡村,使得战疫、扶贫两不误。
广西灵山县农产品品种丰富。受疫情影响,全县农产品普遍面临销售难的问题。为此,当地“网红”——“巧妇九妹”甘有琴通过网络平台,为居民提供零接触配送服务,满足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逛菜市”的生活需求,并解决了部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据统计,该网络平台上线以来,平均每天接收订单400多个,已销售当地农副产品10万多公斤;辐射带动400多户农户复工复产,受益群众5000多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翁鸣表示,数字乡村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数字技术将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农村新型发展方式转变。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有效直接的脱贫方式。疫情之下,互联网推开了贫困地区就业之“窗”。通过运用线上招聘、培训等方式,很多地方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等提升了职业技能,成功实现就业。
“多亏了政府搭建的互联网平台,让我在防疫期间还能找到工作,帮我们家解决了大问题!”前些日子,江西省赣州市蓉江新区高校园区管理处武陵村贫困户肖德莲,成功找到了工作。原来,当地人社部门搭建起线上招聘平台,将全面摸排后的就业需求、用工需求数据化,让贫困户与企业“零距离”沟通,实现精准匹配。
对于亟须提升职业技能的贫困劳动力,互联网也能帮忙。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日前联合印发通知,提出依托5家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对劳动者实行重点课程免费开放。人社部、财政部也印发通知,提出对参加线上培训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两后生”中农村学员和城市低保家庭学员,在培训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贴。
防疫期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依托“中国职业培训在线”免费提供线上培训课程,组织职工群众开展线上培训,参培人员不仅能学习生产制造、交通运输、家庭服务、休闲服务、餐饮服务、管理服务、通用素质等课程,取得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还能分别获得1000元、1500元、2000元的培训补贴。
中央网信办等4部委联合印发的《2020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提出,把网络短板补得更扎实一些,把信息基础打得更牢靠一些,推动网络扶贫行动再上新台阶,不断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进一步提升网络覆盖质量是基础之举。《2020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提出,2020年底前,全国行政村通光纤、通4G比例达到99%,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9%。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建议,应从加大政策支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强化科技支撑等方面入手,大力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步伐。
提升互联网思维、发挥本土优势是关键。相比很多传统形式扶贫,网络扶贫更像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激励方式——互联网并不直接为贫困地区生产财富,但是为贫困地区农产品“走出去”提供新通道。专家表示,这促使广大贫困地区更加注重发挥本地特色和优势,提升互联网思维,积极探寻摆脱贫困的长效机制。
“在网络时代,新消费可以成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在脱贫攻坚方面,贫困地区要抓住互联网趋势,搭上互联网发展的顺风车,趁机打开线上销货渠道,必将使本地脱贫攻坚工作驶入快车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学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说。(记者 彭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