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少爷的极品女友前言:近日,有粉丝私信阿赟,主要诉求围绕“三农短视频的拍摄”,其实打铁必须本身硬,阿赟从2020年春节尝试拍摄三农短视频,虽有爆款视频收获,但缺乏持之以恒的深入精神,这也造成所拍摄的三农短视频质量“高低起伏”,说来便觉惭愧。
虽然阿赟自己的三农短视频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所谓“旁观者清”,通过对大量优质三农短视频创作者输出的优质内容进行学习,阿赟觉得拍摄三农短视频,首先还是要有清晰的方向为前提。
对于拍摄三农短视频,有人困惑的地方在于“创作灵感”的来源,因为要想持续输出优质的短视频内容,创作灵感是必不可少的选项。
对于初次尝试拍摄三农短视频的人来说,三农是一个很空洞的词汇,呈现出来的作品内容主要是农村风景、农村美食、农人农耕、农村探索、农村打野等,可以说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也就是想起什么拍什么,这就造成输出的内容方向非常杂乱,内容质量也是忽高忽低,当然不可忽视,其背后还是源于创作灵感的匮乏。
新人选择拍摄三农短视频,我个人建议选择这六个方向,在这六个方向中的其中之一去持续深耕,创作灵感在“深耕”的过程中,可以源源不断地被开发。
有人说:“农村的家长里短是属于生活的琐碎,不值得记录和拓展”。这样的说法其实我是不认可的,因为通过对今日头条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优质三农创作者的观察,他们的短视频方向就是简单的家长里短。
比如大众熟知的乡村小乔、麦小登、晨晨的农村事等,他们创作的短视频非常接地气,就是围绕身边的家长里短进行不断地创作延伸,事实上,他们在创作三农短视频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大批粉丝的支持与肯定,同时也因为一定的粉丝基础让输出的内容得到了较高的推荐展现。
农村的家长里短反映的是当下的“农人生活”,其背后的受众主要围绕三类人群,第一类人群:从农村走出去打拼的打工人;第二类人群:生活在农村的乡亲父老;第三类人群,具有乡愁意识的异乡客居人。
总体来看,农村的家长里短有很大的群众基础,只要坚持去深耕,就能有所收获,当然农村的家长里短存在多变性,因为每天的生活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
或许有人会清高地说:“我拍摄三农短视频不是为了挣钱”,但我认为这样的观念是站不住脚跟的,本身我们处在经济社会,要想在某个领域获得一席之地,无非就是追逐背后的利益,那些所谓“记录生活”的态度是无法一直持之以恒地去输出优质内容的。
比如大众熟知的梨子,可能很多人只吃过梨子,但却并未真正感受过梨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点一滴,所以从梨树开花、发芽、授粉、疏果、施肥、除草等成长环节入手去拍摄短视频,用直观的镜头语言去记录梨子的成长,既有生活意义,又能吸引到大众更多的关注,有利于粉丝粘性的培养。
我并不想说“无利不起早”,但选择成为一个三农短视频创作者,不追求金钱物质的人非常少,所以在拍摄林果业短视频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真实有效的镜头为之后发展农村电商打下很好的基础。
一方面,可以解决农产品销售遇到的难题;另一方面,可以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真正办实事;最重要的是个人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获金钱物质,更能够收获成就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其实这个方向最通俗易懂,要做好三农短视频,最容易积累起来的受众群体就是周边的人,类似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意思,比如你是陕西农村的三农短视频创作者,你首先要积累陕西当地的受众群体,因为他们才有助于你之后开拓更远地区的受众群体。
所以你可以利用手中的镜头去拍摄当地农村的风土人情、历史古迹、俗语文化、地方手工、美食故事、传统非遗的物质文化等,这些都可以展现出当地独特的人文魅力。
对于当地的父老乡亲来说,这些东西即是息息相关的,又是平日生活不经常接触的,自然是非常乐意去观看的。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陕西大荔县阿寿村被誉为“花馍之乡”,陕西乡党小时候经常接触这种面花工艺,但是长大后忙于生计很少见到这种传统的手工花活,所以拍摄这样视频就容易在当地的受众群体中引发共鸣和讨论。
拍摄三农短视频,前期首先要积累当地的粉丝基础,说白了连你们当地人都不喜欢你的视频,你又如何依靠你的视频走出家乡,走向全国呢?
另外对于家乡的独特人文魅力进行推广和展现,对于家乡的发展也是有很多好处的,没准还能获邀成为地方推介的志愿者,总之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地方独特的人文魅力背后,可以为创作者提供非常广泛的创作基础和素材,这也是创作灵感的体现。
结束语:对于三农短视频的创作,其实一定要拓展一条可持续眼神的创作思路,要不然就会陷入“创作灵感的空洞区”,也就是说越拍越不知道拍什么,每天为了拍摄内容的主题而困扰,只有持续性地在某一个创作方向去持续输出优质内容,才能让三农自媒体的创作之路越走越宽,除了以上三种创作方向,你觉得还有哪些比较适合长期创作的三农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