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荷娜婚礼6月10日,“新浪微博暂停热搜一周”的消息火爆全网,我想,如果热搜没被暂停,可能“热搜”就能登上自家的热搜榜了。
至于暂停的原因,想必大家也关注到了,针对此前微博在蒋某舆论事件中,干扰网上传播秩序,以及传播违法违规信息等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约谈了新浪微博负责人,责令其立即整改,并暂停更新微博热搜榜一周。
消息一经发布,微博热搜就再也没更新过了,摆上一周,热搜都变“馊”了。当然,买了推荐位的“618断货王”广告,算是白捡了个大便宜,买一赠七,正好推广到6月17号,活动临近收官。
而对于我们普通围观群众来说,这事也算一个喜闻乐见、大快人心,因为天下苦“热搜”久矣!
以往发生个什么事,大家都习惯性地先去热搜上看看,但是现如今的热搜,几乎成了营销号和职业黑的天下:
常年挂着的都是些“某明星夜会前女友”、“某明星疑似出轨”,甚至明星换了个发型、换了个妆容,也能上热搜;
要不就是某某综艺里又出了什么幺蛾子,谁又怼谁了,谁又被骂哭了,每逢综艺更新日,必有新花样;
还有些十八线的小网红,买了热搜你都不知道他是谁,点进去才发现还是分手、复合、互撕那些事
所谓的“热搜体质”,其实就是狗血八卦博眼球,蹭了热度,赢了流量,还要无奈地表白一句“无意占用公共资源”。这么一比,明明白白写着“荐”的广告位,都显得比较真诚!
但或许有人要问了,可能围观群众就是热爱吃瓜吧,我们自己搜的多,给人顶上了热搜,也怪不了别人啊。
天真了,朋友,你以为自己选择的热搜,实际上背后都是资本替你选好的。业内人士有句话说的一针见血:真正搜的多的,是被撤下的热搜;你看到的热搜,那基本是买好的热搜。
实际上,从购买热门关键词、广告推荐位到购买粉丝、转评赞等等,每项“热搜生意”都有着明码标价。比如,有媒体就曾经曝光过微博热搜价格表:实时热搜前3名5万、前5名4万、前10名3.5万、前20名3万、前30名2.5万、前50名2万。不保证在榜时间,但一般会在榜几小时,最终卖家按照在榜期间的最高排名收费。
热搜时时更新,又总有人前赴后继地争着上。这门生意自然是赚得盆满钵满,甚至带动起了一整条黑灰产业链。养号、卖粉、真人代刷、关键词引流,甚至还有课程培训,教你怎么“发家致富”的技术。分工之专业,真是叫人瞠目结舌。
除了花钱上热搜,也可以花钱撤热搜。比如这次暂停热搜的起因蒋某舆论事件中,也有资本操控撤热搜的现象。我不想看的,你非让我看;我想看的,你又不给我看。
其实说起来,微博作为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原本也曾经是众多网友心中的一片白月光,甚至还曾经入选最受欢迎的APP。
从咱们普通小网民,到名流艺人,一开始大家都挺热衷于在网上“织围脖”的,也愿意在微博上交友、吐槽、分享生活心情,畅所欲言。
刚开始,还有不少吃瓜群众守着“热搜”吃瓜,以为看到的“热搜”,真的是网友“搜”出来的,可渐渐的却发现,很多热搜其实是买的,自己才是那个被逗的“瓜”。而一些我们真正想要看的重要新闻、想听到的声音、百姓关心的话题,却被淹没在了资本控制之下,得不到有效呈现。
要知道,热搜之所以“热”,正是因为大众关注,能产生共鸣;大众之所以去“搜”,正是因为欲知而未知。可是当下的热搜,却俨然成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想让你上去就让你上去,想让你下来就让你下来”。
这种对游戏规则的随意践踏,严重干扰了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也是对互联网生态的破环。
我们需要的热搜,它首先应是真实的,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以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意志为转移。这既要求平台足够自律,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则,也要求“新闻当事人”克制冲动,避免怀有私利的干预。
希望这次微博热搜的处罚,也能给各流量平台都敲个警钟:公信力不能当“瓜”玩,公众的耳朵更不是你能随意关上和打开的。既不能违法买热搜,也不能任性撤热搜,任性妄为、操纵舆论,必然受到严惩。流量必须通往真正的价值,才具有真价值。
(更多内容请关注江苏公共新闻频道19:45《评新而论》,撰文: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韦笑 彭斯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