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世之化身为龙想必读者朋友们都对八卦这一中国传统印记有一定的了解;比如说身着长袍的道士总离不开八卦的标记。
亦或是在一众记载三国故事的史学著作和文学作品中都包含了诸葛亮创制的“八卦阵”在关键时刻扭转了战局,甚至连隔壁一衣带水的韩国也借鉴了此元素。
因而在国旗的设计上也有八卦的身影。因此可以说,八卦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蜚声于海内外。
不仅如此,关于八卦的运用还呈现在建筑领域,沈阳的八卦街就是很好的例子,若不是通过航拍的影像,人们可能都不知道这街道设计的“玄机”所在,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它是古代的中国人将认识的事物所进行的归类,说到底是古人在长期生活中对于自身认识发展的总结。
那么不妨来探寻一下八卦的“根”:中国最早追溯到与八卦有关的人物便是“三皇”中的伏羲;众所周知伏羲大多数情况只记载于神话故事当中。
因此其作为八卦之始祖还是有待商榷的。其次比较为人熟知的便是先秦著作《周易》中有关八卦的记载,相传《周易》系周文王姬昌所作,主要用作占卜。
因为当时的人们生产力水平不高,对于许多自然、社会现象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所以常常寄希望于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神”。
人们在屡遭天灾人祸倍感不顺心之时,就萌生揣测“神意”的念头,以期提前预防灾难。
所以说别看八卦中是几个生涩难懂的图案,其实内在积蓄的是劳动人民长期以来的智慧结晶,用简单的八个卦象,就将世间万物以及人事、社会现象包容在其中。
当然最令大家熟悉的就是诸葛亮所创造的“八卦阵”了,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可谓是空前绝后的。
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内政都是一流善才,难能可贵的是其重情重义地接受了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举,并且为蜀国内政和北伐鞠躬尽瘁的精神惹得后人“常使英雄泪满襟”。
除了火烧赤壁那般雄姿英发,同样为后人敬佩的还是他自创的“八卦阵”(又名九宫八卦阵),其中的“高光时刻”出现在对战陆逊和司马懿这两位敌国重臣的时候。
八卦素来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而变六十四爻的说法,因此有着种类繁多的变化。
诸葛亮就抓住了这一点,通过骑兵和步兵的布阵和巧妙配合,别出心裁地创造了八卦阵法;在这样的阵法里,其作用也不言而喻。
比如在夷陵之战中,蜀军被陆逊打得溃不成军,一路上被穷追猛打,连刘备本人也命悬一线。
就在此时诸葛亮出面救主,摆下八卦阵法,陆逊一开始仗着士气正盛长驱直入,不料久攻不下还折损了不少士卒。
正当陆逊摸不着头脑之际,是诸葛亮的岳父出来指点迷津,自叹不如的陆逊只好作罢退兵。
虽然《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八卦阵存在着过度渲染的嫌疑,但不容置疑的是,其阵法真切地反映了古人的军事智慧。可以讲解一下八卦阵的由来以及作用
除了在图谶、占卜、布阵上有八卦的身影,在建筑领域上亦有其玄妙之处融汇于此。
沈阳在古代被称作“盛京”、“奉天”,它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其不仅为东北至华北的交通枢纽,也一直是近代享有较高政治地位的中心。
自满清朝廷覆灭后,沈阳一度从帝国主义的压迫中解脱,最后辗转来到“东北王”张作霖辖下。
张作霖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军阀,军事上杀伐果断的他一度被蒙上了屠夫的名号;但在东北的经营建设下,张作霖还是下了不少功夫。
因为沈阳地处东北腹地,系政治经济的重点城市,同时也肩负着军事防御的任务。
因此在建设沈阳的负责人上,张作霖进行反复甄选,最终将重担落在了王永江这一奉天市长的身上。
1918年奉张作霖之命,以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为要义,在沈阳开辟南市和北市。在一切准备工作规划好后,遂于翌年正式开工。
可别看他们是一介武夫,但还是深谙中国古典兵法的,此时灵光乍现便提出了方案:设计一处由八卦阵为原型的街道。
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八卦阵不仅有军事防御的作用,甚至兼备驱魔辟邪之功效;这样一来,各方一拍即合,动手修建八卦阵式的街道。
一开始大多数从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不信八卦街如此之玄乎,纷纷进入到街道中,最后都难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找到出路。
随着航拍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对八卦街的奥秘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们便使用航拍技术,希望能从俯瞰的视角了解街道的庐山真面目。
借助现代科技,一切谜底都将揭晓:后来从拍摄的俯瞰图直观地感受到,整片区域的建筑都是各具特色且独一无二的。
并且此般视角下的建筑,一都改平日在地面上所见的杂乱无章,显示出一个巨大的八卦阵——整个村子将一个广场视作中心,周围的房屋依照八卦图的样式错落有致的分布。
其主要的布局结构按照中国传统八卦的内容: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各作为一条街道的名字。其次在中心设置了一个广场——华兴场。
接下来由这个中心延展出了四条大街被命名为四象路;最后就由四象生八卦的原理创设了八条路并合称为八卦街。
难怪除当地人外几乎没有人能认清每一条路,看到这想必大家都对沈阳八卦街的“前世今生”及别具一格的设计感到惊讶。
可能诸葛亮也没料想到,自己发明的八卦阵不仅能在战场上出奇制胜,竟然还被人们创造性地运用在建筑领域。
八卦街是为心灵手巧的前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如今也是作为沈阳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
不得不承认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放在今天仍绽放出顽强的生命力,依旧有许多值得人们借鉴的地方。
既然中国是个坐拥数千年文明的国度,对于保存至今的文化财富,不仅是当地部门要肩负起维护看管的义务,就连每个国人都应该树立起保护文物和文化的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