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枭雄会咏春两掌齐发的手法,双手组合,上手为正掌,下手为底掌,也叫破牌掌、双飞蝴蝶掌。
7月13日,佛山城市歌曲《最忆是岭南》唱响全网,短短两天时间实现新媒体宣传、网络直播及视频点播总量超1030万。
更早一周,禅城区举办塔坡庙会文化艺术周,吸引大批年轻人前来体验佛山传统民俗活动。
位于祖庙的塔坡,被誉为佛山初地。从传统庙会向文化艺术周转变,是禅城激活传统岭南文化的一次创新尝试。
作为岭南广府文化发源地,佛山文脉昌盛,绵延千年,已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狮艺之乡、粤菜之乡、广纱中心、岭南成药之乡、南方铸造中心、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
过去40年,佛山创造了制造业的奇迹,交出了万亿GDP的成绩单。面向新时代,佛山文化如何发挥新优势,为这座城市赋能“圈粉”?
西樵山,珠江文明的灯塔;祖庙,万庙之祖;南风古灶,中国民窑活化石;桑园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国家级非遗15项、省级非遗56个,非遗传承人数百名,行通济、秋色巡游、扒龙舟等民俗活动历久弥新。
一谈起佛山,不少人对其历史文化耳熟能详、如数家珍。但与这些深厚文化底蕴不大匹配的是,佛山文化产值相对较低、文旅吸引力仍需提升。
数据显示,2020年佛山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21.3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97%,远低于全省水平。同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达6210.6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6%。
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岭南文化壮美,广府文化秀美,是佛山这座城市的灵魂与血脉,忘不得、丢不得,必须永续传承、发扬光大”。
实际上,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一直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并持续发力文旅产业。
早在2004年,佛山从修祖庙、兴粤剧、保民俗开始激活传统文化魅力,提出要建设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大市”;2010年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推动建设“文化强市”;2015年起发力“文化导向型城市”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金融、科技等跨界融合;2020年又部署建设“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强调加快文化产业培育壮大,提升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
就拿与佛山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的长沙来说,二者人口规模相当,同为GDP破万亿的制造业大市,都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且都具有“草根”的城市气质,同以美食闻名……
但2021年,长沙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82亿人次,是佛山的3.9倍,长沙旅游总收入1926.44亿元,是佛山的5.12倍。去年发布的《中国潮经济·2021网红城市百强榜》中,长沙排第9,佛山却远在第30名。很多夜经济榜单中,两座城市也时常一同上榜,但长沙总是排名靠前。
人气迥异的背后,是本土文化感召力的差异。长沙,湘楚文化的中心,有着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千年古刹麓山寺、西汉王陵等众多人文景观,在网红地标和互联网短视频的加持下,文化感召力日益增强。
对此,日前召开的佛山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实施传承岭南广府文脉三年行动计划,让文物古迹活起来,让文化精华传下去。目前,相关行动方案正在加快酝酿推出。
破牌手,咏春两掌齐发的手法,双手组合,上手为正掌,下手为底掌,也叫破牌掌、双飞蝴蝶掌。
“佛山的破题之道,就是促进岭南文化的现代转型,让其融入现代审美和生活,并与市场接轨,推动文化‘双创’。”佛山市博物馆副馆长关宏说。
酷暑来临,雪糕成为了夏日冷饮中的“顶流”。这几天,佛山祖庙博物馆、南风古灶和西樵山等景区内的文创雪糕销售愈发火热,成为年轻人游玩景区必购的文创产品之一。
早在去年11月,祖庙博物馆在全市率先推出狮子造型的文创雪糕,推出首日,300份雪糕在5分钟内就派发完毕。继狮子雪糕在朋友圈刷屏后,南风古灶和西樵山也相继推出以南风古灶、“状元塔”奎光楼为造型的雪糕。
“文创雪糕受欢迎,不仅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原生魅力,更揭示了文创产业新布局的关键词——年轻化、有用和有趣。”在佛山市祖庙博物馆游客服务部主任支中文看来,要想让佛山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在进行文创开发时要连接现代生活,注重实用性和生活化。
上个月,梨园北侧的适安里古民居群里,热闹非凡。非遗集市一开幕就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佛山剪纸、彩灯、木版年画、石湾陶塑等各类佛山非遗文创、手信、潮品成为大家争相拍照、购买的对象。
这是佛山非遗跨界融合,融入现代生活的又一次尝试。不少传承人开始相互合作,通过材料、造型、主题等方面的创新,在作品里融合多种非遗元素,并借助新型材料呈现出来,从而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黄宏宇是佛山彩灯市级非遗传承人,此前制作彩灯时,他大多采用竹篾、铁线、纱纸、各式绸布等材料。近两年,他开始尝试塑料材料,并融入醒狮、龙舟等元素,创作出了多款塑料DIY彩灯,受到热捧。“第一批醒狮彩灯已经售出6000多份,端午节前推出的DIY龙舟灯没几天也售了上万份。”他说。
佛山彩灯市级非遗传承人黄宏宇创作的《萌虎迎春》DIY拼砌灯笼。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民间在努力,政府也及时“出手”。为推动“非遗”活化,打造文化产业,佛山曾多次组织年青一代传承人参与各类非遗研培。
黄宏宇记得,自从2017年佛山选派了20名非遗传承人去清华大学研修后,跨界融合、贴近生活就成为很多非遗传承人关注的焦点。“截至目前,清华共举办了5期非遗研修班,内容主要是促进非遗‘双创’。”黄宏宇介绍,大家一有好的想法就会发到学员群,全国各地的学员一起建言献策,开发有趣的文创产品。
一批文化企业也加入进来。去年推出的动画电影《雄狮少年》,是佛山非遗醒狮IP融入动漫的一次探索。更早之前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电竞文创产业中心,则成为佛山本土文化试水电竞行业的代表。打造“宋城·佛山千古情”景区,更是成为佛山建设文化流量高地的新举措。
佛山市委也提出,要坚特文化赋能、创意兴业,举办陶瓷创意周、非遗周、美食及饮料文化节,打造“和颜粤色”对外文化交流品牌,让佛山文化产业既有“烟火气”,又具“潮味儿”,“圈粉”更多消费者。
塑造文化新优势,佛山不仅要壮大文化产业,还要把岭南广府文化融入公共建筑建设、城市空间布局中,推动文城相融。
从汾江河畔,到东平河边,有着众多历史建筑、特色街区,道尽古镇千年兴衰变迁,它们像历史遗珠般散落各处;
立于汾江古渡旁,几百年前船渡此来彼往、拥挤热闹的盛景已不复存在,只留下奔涌向前的河水;
走进位于佛山初地的鸿胜馆,蔡李佛拳传人精彩的武术演示,让大家领略“功夫佛山”的魅力;
来到石头霍氏古祠建筑群,霍勉斋公家庙、椿林霍公祠、霍氏家庙和石头书院四座古祠堂建筑连成一排,蔚为壮观;
去年底,一条串联汾江古渡、佛山初地、石头霍氏古祠建筑群等14处历史建筑、特色街区和民俗印记的“岭南文脉轴线”诞生,成为“串活”文化的新探索。
岭南天地也是这条轴线上的明珠。这个片区通过保护并活化文物建筑及众多历史建筑,以文商融合赋予这里新的生命力。如今岭南天地已成为佛山的文化地标、城市地标,是外地游客来佛山的必打卡之地。
以岭南天地为开端,一批岭南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眼下市民已经看到包括谢边收费站、佛山火车站等公共建筑将佛山剪纸元素、岭南明清建筑风格等融入建筑设计和建造,不断提升城市的辨识度。
“要吸引年轻人走进岭南文脉品味其中的内涵,光打造轴线和文化地标还不够,还需要营造更多‘沉浸式体验’。”祖庙街道团工委副书记姚瑶说。
佛山,是著名的功夫之城。一到周末和节假日,叶问堂、黄飞鸿纪念馆、岭南功夫文化体验馆就迎来一批批游客。其中最受欢迎的要属馆内的数字互动装置,大家或亲自体验或围观功夫互动游戏,玩得十分开心。
如今,这种“沉浸式体验”成为佛山越来越多历史文化景区的新部署。西樵山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端午假期举办了夏日营地,现场不仅有乐队演出、创意集市,还设有露天影院、帐篷留影区,增强沉浸互动体验,每个打卡点都排了不少人。
“我们特意从广州过来,白天在这看‘扒龙船’,晚上逛创意集市,听草坪音乐会,端午过得很开心!”家住广州市天河区的“95后”邓和玉说,相比以前走马观花式的打卡,“文化+沉浸式互动体验”更受欢迎。
当佛山文化变身“网红”,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捧的时候,绵延千年的佛山文脉将焕发出全新的力量。
从三星堆考古新发现,到《国家宝藏》《假如国宝会说话》等节目,再到“唐宫夜宴图”“千里江山图”等舞蹈表演,它们一夜爆火背后,流量密码是四个字——文化“破圈”。
“破圈”已成为近年文化领域最频繁出现的词,甚至已成潮流。如“十三朝古都”西安,在摔碗酒刷屏后又制造了不倒翁小姐姐、大唐不夜城等热点,带火了整座城。
反观佛山,这座走过千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众多文化宝藏,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碰撞所激发的文化“破圈”成功案例还不多,富有辨识度和感染力的岭南文化IP群还有待扩大。佛山如何发力?
佛山是岭南文化大市,以文化促消费有着广阔空间。今年以来,佛山推出的多项提振消费举措中,文化就扮演了重要角色。
例如最近开展的塔坡庙会文化艺术周、三水区开渔节暨河鲜美食文化节、非遗创意市集等。这些活动通过搭建不同场景,将消费者的需求与相关文化形成价值连接,扩大消费需求的边界,文化“破圈”在其中就能找到更多可能性。
再比如,今年户外露营、后备箱集市大热,这些场景都能为文化“破圈”带来灵感。
城市IP是近几年的热词,通过塑造、传播、延伸以及创意化运营城市IP,不仅能重塑城市品牌形象,在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能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赋能。
“世界工厂”东莞近年来正凭借频频出圈的潮玩产业和篮球文化,打造了“潮玩之都”和“篮球之城”两大城市IP。
而佛山今年也将实施城市形象网络传播推广工程。对佛山而言,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传统文化,未来如何让公众感到可亲可近乃至火出圈,如何让更多有创意的年轻人加入到岭南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来,将是岭南文化IP群打造及城市形象推广的必答题。
上周末,适安里古民居群迎来一批批游客。他们近距离观看非遗传承人将一张张纸剪成“万剪不断”的精美图案,将一条条竹篾扎成灯笼。
不远处,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佛山梁园和上千年历史的祖庙,也在最近几个月迎来蝶变新生;“低调”了很多年的佛山精武会会址、汾流古渡、石头霍氏古祠建筑群等,不知不觉间也成为市民游玩的打卡点。
近日,记者走进岭南文脉轴线的几大重要节点,看佛山如何激活老城文脉,让岭南文化焕发新活力。
上午9时左右走进中山公园,不少市民在古榕树下练拳。他们面前是一座极具古韵的建筑,绿琉璃瓦屋顶,朱色殿身和檐柱。
这座建筑就是佛山精武会馆,建于1935年,不仅默默记录了佛山武术发展历史和“武林”风范,如今还成为市民的习武场所,吸引一批又一批市民游客前往参观。
这两年,各类功夫义教活动、武术比赛在馆内举行,今年一部围绕佛山精武会址及佛山精武会的电影《天下武功一家亲》也在筹备拍摄中。
“希望通过文化跨界的方式,在传承佛山精武会精神的同时,进一步活化佛山功夫文化。”佛山精武会会长吴德明说。
在岭南文脉轴线上,除了功夫文化,还整合了粤剧、园林、信仰、初地、铸造、民俗、祠堂等7种佛山本土文化。
佛山梁园,也是岭南文脉轴线地标。这座始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园林,同样通过文化跨界获得新活力。
3月5日,伴随着广东音乐的优美旋律,多位模特身着香云纱,从梁园的花间树影间翩翩走来。现场还演奏起曲目《春郊试马》《雨打芭蕉》,向观众呈献一场“博物馆里的音乐会”。
“今天的主题是‘非遗走进生活’,既能‘看’到香云纱和广绣两种非遗,也可以‘听’到非遗,大家在这里感受非遗的跨界融合。”麦氏国际弦乐负责人易梦丹说。
在梁园北侧,有一个大型非遗技艺展示区。这是修缮后的适安里古民居群,19栋民国时期建筑规整排布。
作为岭南文脉轴线的另一个地标,适安里古民居群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都会迎来一批批游客,十分热闹。在这里,他们可以观看非遗传承人如何在几分钟时间内,将一张红纸剪成精美图案,还可饱览精美的石湾陶艺,体验神奇的功夫推拿。
走进邓春红剪纸艺术馆,只见邓春红手攥一把刻刀,在画满了线条的纸张来回划刻,不一会儿,行云流水般的镂空图案便在纸上浮现。她是佛山剪纸市级非遗传承人,去年初将工作室搬进适安里古民居群,“这里的建筑古色古香,适合我们这些传统手艺人开工作室,也方便游客近距离参观体验。”邓春红说。
岭南文脉轴线诞生后,同时启动的还有对这些片区的改造提升工程。适安里古民居群作为梁园及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修缮后已经打造成一个非遗技艺展示区。这里除了邓春红剪纸艺术馆,还有匠曼延香云纱馆、蔡李佛鸿胜堂、刘传艺术馆等传统文化体验馆,集聚香云纱、剪纸、彩灯、陶塑技艺、功夫推拿等非遗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