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晗生“地有三尺碱,山无一寸泥”“人均七分田,累毁不挣钱”,这是萧县白土镇张村资源贫乏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坚持“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联农带农、合作共赢”理念,激活了土地和人力等资源要素,走活了乡村振兴一盘棋。
昔日“穷山洼”,今朝大变样。村集体经济从2018年以前的空白,到去年突破600万元,连续两年在宿州市名列前茅;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8年的1.1万元提高到去年的2.5万元。日前,张村被列入安徽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并被文旅部定为“喜庆丰收 游购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走进张村东头的锦屏山,只见成片的深蓝色光伏电板闪闪发光。脱贫户陈书兰告诉记者,他卡上每年有一笔3800元的“阳光收入”,就来源于山上光伏电站的收益。
该村近一半土地为山地,且主要是石质荒山,不具备发展林果业的条件。省人大驻村工作队进村后,决定利用山上丰富的日照资源发展绿色能源产业。2016年,村里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山上建设了总容量831kW、全省规模最大的村级光伏电站,每年产生收益逾110万元。
光伏电站旁有一间养护房,68岁村民冯文银每天来这里上班,负责清理杂草和清洗光伏电板。“每天工作五六个小时,每月1200元工资,家里的活还都不耽误。”老冯乐呵呵地忙活着。
该村村委委员马永告诉记者,村里的光伏收益用于三个方面:每年至少拿出10万元用于公共民生事业;开发月工资300元至600元的保洁、巡河等94个公益岗,优先满足有劳动意愿的困难村民就业需求;向全村近百位年纪较大的脱贫户每人每年发放3800元光伏补助。“思路一变,荒山成了金山。”马永感慨。
在锦屏山脚下不远处,张村现代农业示范园227座大棚接垄连片、错落有致,其中208座大棚种植夏黑、阳光玫瑰等精品葡萄,19座大棚种植西瓜、草莓和车厘子。
“今年园区的葡萄刚卖完,收入360多万元。”驻村工作队队长童星算起了增收账。
童星介绍,张村地势狭长低洼,土质相对较差,现代农业示范园过去就是一片低洼盐碱地。近年来,在安徽省农科院的论证指导下,村里对这片盐碱洼地进行土壤改良,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结合当地种葡萄的传统,制定葡萄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财政扶贫资金和各类帮扶资金,建设了400多亩以精品葡萄园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绿色、有机的中高端葡萄,吸引了长三角地区的客商进园收购,亩均年收益3万元左右。当地村民说:“村里当初最差的‘孬地’,现在成了‘宝地’。”
“房子没人住坏得快,院子没人住草长得高。”村民大量外出务工造成村庄“空心化”,大批空置民房给乡村治理带来困扰。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抓住农村“三变”改革机遇,巧解难题:由村集体出资租赁空置民房,种植经济附加值较高的有机蔬果或食用菌,不仅消化了村里的秸秆和动物粪便,也为弱劳力创造了就业岗位,还增加了村庄的活力。
为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变“包袱”为财富,村党组织领办了两个分工明确的经济实体,由村“两委”成员担任理事会负责人和董事会成员并负责统一经营。粟丰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主攻粮食作物生产,通过土壤改良和规模化、集约化种植,不仅实现“好地种好粮”,还让上千亩“低产田”打出了“高产粮”,去年创收200多万元,发放劳务工资、土地租金100多万元;创新发展有限公司运营全村闲置资源,发展高品质、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去年创收500多万元,形成“支部有作为、土地提效益、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的良好局面。
在张村现代农业示范园,一亩地只种6棵葡萄树。“惜土如金”的张村为何在用地上“大手大脚”?园区建设之初,曾有干部群众对此质疑过,但没多久,质疑声就变成了点赞声。
过去,张村村民沿用传统密植方式,一亩地动辄种数百棵树,导致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葡萄果型和口感不能适应消费升级需求,在市场上卖不上理想价位。
在张村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期间,驻村工作队采纳省农科院农业专家的意见,采用大树稀植有机栽培技术,使用节本高效、智能精准的肥水一体化灌溉控制管理系统,走生态、专业、高效、精品路线。同时,在葡萄品种上不断更新迭代,3年内引进了20多个优质葡萄品种。
“我们要带着村民转变思路,种不一样的葡萄,走不一样的增收路。”童星说,园区虽然每亩栽植的数量少,但由于管理精细化,与传统密植模式相比,产出的葡萄果粒更均匀、果肉更细腻、糖酸比更协调,亩均产值提高了3倍以上。
为提升园区科技含量,村里与省农科院及部分知名高校签订了双向合作协议。园区成为“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合肥试验站示范基地”“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葡萄示范基地”以及部分知名高校的科研教学示范基地;省农科院及相关高校专家对园区开展线上线下种植指导,在葡萄新品种示范、葡萄省力化整形修剪、葡萄精细化目标管理、葡萄水肥一体化技术、葡萄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葡萄商品化处理技术等提供全过程科技服务,并为村里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
经过科技人员精心辅导,园区的葡萄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负责园区运营的萧县张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葡萄新品种选育产业创新团队”入选省级支持革命老区乡村产业创新团队和市级“农创客”团队。在园区的示范带动和技术帮扶下,张村及周边30多户农民也转型种起了精品葡萄,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由于前期市场品牌认可度没有打开,驻村工作队联系帮扶单位与相关单位进行帮扶消费,解决了葡萄销路问题。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以后,村里注册了“张村果缘”商标,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精准对接市场,线上线下广开销售渠道,并打通直播带货渠道,培育本村直播带货主体,使“张村果缘”的产品认可度、市场知名度逐步扩大。今年,园区生产的20多万公斤精品葡萄早早地被预订一空。
近年来,该村产的葡萄分别获得了安徽省第六届优质果品(加工品)展评会一等奖、全国鲜食葡萄评比大赛银奖,并在苏皖两省三地葡萄文化节中获得“葡萄王”的称号。张村葡萄成为萧县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葡萄长廊下拍照“打卡”,坐热气球体验空中飞行,与孔雀和梅花鹿合影,听民俗乐队演奏……国庆期间,张村“葡堤原乡”休闲度假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假期文旅活动,累计接待周边游客10多万人次。
“几年前,村里还有些荒凉破败,如今竟成了精致又热闹的旅游景区,还有了‘文艺范’哩!”23岁的村民朱俊杰说,他今年初返乡务工,当上小火车司机,成了受游客喜爱的“网红”。
去年6月,张村现代农业示范园推出产业提升项目——“葡堤原乡”休闲农业综合体,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观光步道、萌宠乐园、秋千乐园、垂钓中心、露营基地、百亩花海等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形成了以休闲采摘、观光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新业态。
村里引进社会资本,聘请了专业团队运营,以萧县周边200公里半径为市场开发区域,设计新产品,推出新玩法,打造新体验,全力构建“山水相依、景田相望、农旅相生、居游相融”的乡村旅游画卷。
“我们计划上造雪景的设备设施,在度假区实现春赏花、夏戏水、秋采摘、冬滑雪,保证村里四季有景、游客不断。”第三方运营商负责人邵珠磊告诉记者。
参照旅游景区模式,村里设置了导游、保安、保洁、售票员、小火车驾驶员等100多个岗位,优先安排困难群众就业,带动400多户低收入农户就业,其中脱贫户38人,每人每月稳定增收1500元至3000元。
“文旅产业前景广阔,我对咱村很看好。”朱俊杰说,随着景区知名度和效益不断提升,今后会有更多年轻人来村里就业。
在葡萄大棚里进行农事体验,在露营基地开展拓展游戏。10月27日,来自淮北的上千名学生在“葡堤原乡”休闲度假区开展秋季研学活动。去年以来,村里已迎来了20多批研学游的队伍。
农闲和非节假日期间,园区如何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驻村工作队于2021年开发了研学项目,并成立了研学旅行服务中心,编写了专业的农业研学课程,建设农业研学科普大课堂,旨在帮助更多的孩子走进大自然,增强实践能力。
去年,张村开始承接各类论坛、讲座、观摩和实训活动,进一步拓展文旅板块。在高标准葡萄种苗大棚内,电子大屏、投影仪、课桌椅等一应俱全,这样接地气的干部实训基地让与会者耳目一新。
近年来,张村现代农业示范园被认定为“省级乡村干部实训基地”“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宿州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宿州市乡村干部实训基地”。
“农文旅融合发展,让村里一年四季都有景,村民一年到头有钱挣。”驻村工作队副队长马传福告诉记者。
在发展乡村产业过程中,张村处处运用“联农带农、合作共赢”理念,引入村集体与村民联营模式,让更多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共享发展成果,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
在张村现代农业示范园的葡萄大棚内,今年52岁的残疾村民郑进和妻子正在清除杂草、深松土地,为下一季种植作准备。
“咱农民给自己干活,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郑进笑着说。他最初在园里务工,月收入1000多元。2019年起,园区推行联营模式,他把家里的地流转给村“两委”领办合作社,承包了22个棚,每年增收10多万元。
像郑进这样与园区合作联营的村民有13户。园区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对外销售,承包人无须投入成本,只要负责生产、管理、维护即可享受利益分成。每年销售结束后结算收益,按“承包人收益45%、村集体收益55%”的比例分成,极大激发了村民创业积极性,承包人户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
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持续的资金注入。张村除了整合项目资金,用好产业收益,还探索了村民“众筹”模式,不仅解决了资金难题,也加强了村集体与村民的利益联结。
“折股量化、保底分红、退股自由,入股村民优先在园区务工……”今年初,村“两委”计划盘活闲置的百亩老梨园,向全村募集资金。
受土质、种植技术等因素影响,该处老梨园一直没有盈利,近年来又因受灾而毁损。经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同意并征求村民代表意见之后,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在老梨园规划了“葡堤原乡”二期工程,经估算存在300万元建设资金缺口。
村里向省市相关部门咨询后,决定采用折股量化的方式,将需要筹集的300万元建设资金折成3000股,每股合1000元,引导村民参与投资,共建共享。村民认购股份的积极性非常高,一天内就认购完毕。
产业旺、农民富、乡村美。近年来,张村新建6.74公里进村入户道路,新(修)建路灯456盏,实施污水管网建设,实现雨污分流后的再净化,村庄“颜值”越来越高。村里建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舞台、书画室、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以及村史馆等一批文化阵地,群众文娱生活丰富多彩,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干事创业热情饱满。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