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间道中央文明办发布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广西五人上榜,他们心中有爱,眼里有光!
2023年9月18日,一名歹徒持刀闯入荔浦市人民医院,“90后”医生韦仲谋临危不惧,在头部受伤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勇敢和歹徒展开搏斗,用血肉之躯挡住刀锋,避免了更多人遭受伤害,生动诠释了医者仁心。
当天9时15分,韦仲谋和同事正在护士站讨论病历,一旁有护士忙着为患者办理各种手续。突然,一名黑衣男子闯入护士站,韦仲谋察觉到来者不善,迅速拨打了医院保卫室电话。就在他准备挂断电话的瞬间,这名男子突然从外衣下抽出一把菜刀,向三人冲去。
韦仲谋的同事被歹徒砍中颈部,伤势严重,之后,歹徒又向韦仲谋的后脑砍了一刀,眼看就要向护士砍去,韦仲谋眼疾手快,一边大喊“小心!快走!”一边忍着剧痛向歹徒扑去,用身子挡住歹徒,让护士得以安全离开。
但歹徒手持菜刀依旧疯狂挥舞,径直冲进了护士值班室。韦仲谋顾不上自己的伤势,一边大声呼喊求援,一边追进护士值班室。在值班室内,歹徒的菜刀一次次挥向韦仲谋的同事,为转移歹徒的注意力,韦仲谋迅速打开房门,示意同事赶紧逃离。
值班室内只剩下韦仲谋和手持菜刀的歹徒。他趁歹徒不备,猛地扑上去,紧紧抓住歹徒持刀的手,两人陷入激烈搏斗。韦仲谋的伤口在不断流血,他强忍着因失血带来的眩晕剧痛,左手死死抓住歹徒持刀的手,右手用力砸向歹徒的脸,顺势夺过菜刀,随即快步转身跑出值班室,把门牢牢关上,歹徒迫于无奈跳楼逃离行凶现场。
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后,韦仲谋被紧急送往手术室进行抢救。经医生诊断,他左侧面部和头部遭受了严重的刀伤,颅骨开放性骨折,两只手臂挫伤,背部右边出现裂伤,失血严重。得知消息后,韦仲谋的父母匆匆赶到医院。看到病床上被绷带层层包裹的儿子,父亲不禁哽咽着说:“我儿子是好样的!”
“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阻止他继续行凶。”韦仲谋说,自己出生于军人家庭,父亲也曾教过他一些擒拿术,当面对危险时,他有底气也有责任站出来。
常言说,医者仁心,而韦仲谋还有一颗侠义之心。在生死一线,他不顾个人安危,以义勇之举保护他人生命安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记者 李家健)
在百姓劳作的田间地头、在大山深处的农户家中、在风险叠加的纠纷现场、在庄重严肃的法庭上,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和耐心促和解的调解场面。他就是钦州市钦北区大寺镇大寺人民法庭庭长,也是自治区高院和自治区民宗委评选的首批壮汉“双语法官”之一李钦城。
1986年出生的李钦城,已扎根基层十年,他所工作的大寺法庭所管辖的大寺、大直、贵台、那蒙四个乡镇是钦州市壮族群众主要聚居区。法律不熟、语言不通、交通不便成为当地老百姓打官司面临的大难题。为此,李钦城发挥熟悉当地民族语言和风俗的优势,在推进双语审判模式上大胆探索,设立了全国首个专门的壮语巡回法庭,试点壮汉双语审判。
经过多年的壮汉双语审判实践后,结合辖区内少数民族特点,李钦城又推动成立民族团结巡回法庭,建立了双语导诉、双语家事调查员和跨部门建立联动工作等一系列机制,并在壮族聚居的各个村委会成立壮语法官工作室,把民族语言运用延伸到村委会、自然村,实现诉讼服务沟通交流“零障碍”。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对你们这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进行巡回开庭审理,以化解双方的纠纷。”不久前,在大寺镇滩港村开展的巡回法庭上,李钦城流利的壮语让当事人的紧张感明显缓解了许多。经过半个小时的调解和耐心释法,双方在法庭的主持下达成和解,并当场履行完毕。
“用壮语沟通,可减少当事人开庭时的紧张感,从情感上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李钦城说。
为了让特色司法服务惠及更多人,李钦城还推动办案地点下沉、办案力量下沉、便民服务下沉,打造了“民族团结巡回法庭+环境资源旅游巡回办案点+成达调解工作室、远程视频调解工作室+老弱病残孕妇、双语导诉绿色通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和壮汉双语法律援助工作站+四个乡镇综治中心诉讼服务点+N个法官工作室”的全覆盖式便民司法服务体系。2020年以来,他开展巡回下沉办案160多次、家事案件回访130多次,足迹踏遍辖区4个乡镇130多个自然村。
十年来,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李钦城都坚持带领团队肩背国徽,爬山坡、过田埂、蹚小河,不辞劳苦地把法庭开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让法官“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便民利民的同时,将法治的阳光撒播在乡间。(记者 康 安 通讯员 黄艳芳)
“老韦又来‘算账’了。你放心,今年我们屯139户人家,没一户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风气好着咧!”7月18日,武宣县桐岭镇和律村雅度屯党支部书记韦军笑着调侃又来屯里“串门”的该村党委书记韦恒焦。
韦恒焦带领群众种植黑皮冬瓜50余亩,带动本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武宣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韦恒焦其实不老,1980年出生的他,是标准的“80后”,但由于常年到各村“串门”,皮肤晒得较黑,又精于给村民们算计支出,所以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会算账的老韦”。
自从担任和律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来,“会算账的老韦”就带领全村开始算创收账、产业账、文明账。“数字会说话,群众一算就知道亏不亏,比讲大道理更管用。账算得好、算得精,群众就会有信心跟着干。”韦恒焦说。
在他的带领下,和律村从一个少数民族贫困村,蝶变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亿元“明星村”。
除了“会算经济账”,韦恒焦的“算账式文明宣讲”也广为流传。和律村也先后入选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司律屯是和律村的外出劳务大屯,过去逢年过节,大家从外地回来,都要大摆宴席,大吃大喝。“你不搞就没面子,证明你没出息。”该屯党支部书记韦获莲说。
韦恒焦担任村党委书记后,经常到几个吃喝风比较盛的村屯给大家算账:“每次酒席办3天,每人每天150多元误工费,200人的酒席就不见了10万元;请几次客一辆小轿车都买回来了……”不讲大道理,不下硬指标,韦恒焦的这套“算账式”工作法还真给几个屯的吃喝风“踩了刹车”。
算完支出账算“投入账”:“把酒席、彩礼、回礼的钱投入到村集体经济中,这个资金就大了。”就这样,礼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和律村建起了千亩哈密瓜扶贫产业园、千亩返乡人才创业扶贫产业园、万头生猪扶贫产业园,共吸收150户脱贫户入股,平均每户每年分红2000—4000元。
“不能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可该有的乡村烟火气还是要有,不然就没了乡情和寄托。”韦恒焦说。还是算账!算出个红白喜事的参照标准,不攀比也不一刀切。于是,和律村修订村规民约,对红白喜事规模和数量进行明确。
“节约了2万多元。”6月刚刚给儿子举办婚礼的雅度屯村民韦伯说,“节约的钱直接给儿子置办家具,一家人开开心心。”
2022年,和律村整村推行乡村振兴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以家庭为单元建立积分档案,将志愿服务、善行义举、抵制封建迷信、反对酗酒、红白喜事简办等作为积分细则的重要内容,韦恒焦又算了一笔好账。
赖家明,永福县人民检察院三级高级检察官助理,20多年如一日奋斗在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第一线。他积极组建并领导“呵护未来”志愿服务队,成立“赖老师工作室”,为孩子们提供法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法治意识。
赖家明曾获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优秀辅导员、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等荣誉,其家庭曾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赖家明与未成年人保护事业结缘,源于2000年永福县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案件。一名16岁的学生因将他人打伤,被关押在看守所。少年的母亲去探视儿子,在探视的十几分钟里,母子二人隔着铁栅栏抱头痛哭,全程没有说一句话。正是这个场景,激发了赖家明走进学校为孩子们传授法治知识的决心。
“法治课堂只是法治教育的一部分,只有久久为功的跟踪帮扶,才能真正帮助孩子们解决心底的困惑。”赖家明说。基于这样的理解,2004年,他发起成立桂林市首个专注于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志愿服务组织,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志愿服务队开展活动,并坚持至今。
赖家明坚信,法律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心灵的触动。因此,他在桂林市区、永福县的8所学校和观护基地设立了“赖老师工作室”,开通“赖老师信箱”,开设“赖老师课堂”,接受孩子们的咨询和倾诉。他还带领团队联合多个部门以及仁人社工、小青松心理咨询机构等,组建未检联盟,设置乡镇家庭教育联络点,以多种方式共同守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赖家明不仅关注行为矫治,更致力于心理矫治。他的课程内容从最初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逐渐扩展到“塑造美的心灵”和“我的未来不是梦”等多元化主题,不断丰富,讲课手稿累积达16万字。他的课堂深受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喜爱。
走进全市100多所中小学校,行程超过10万公里,开展了2000多场法治活动,影响了60多万师生和家长……多年来,赖家明和他的团队以坚定的步伐和深厚的情感,守护着未成年人的未来。他们成功挽救了230余名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少年,资助帮扶了120余名孤儿、贫困学生及服刑人员子女,并收到了万余封来自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感谢信。
“呵护未来”任重道远,赖家明说,尽管他即将告别职业生涯,但他和他的团队会将法治课继续上下去,“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我会一直在路上”。(记者 李家健 实习生 庞小琴)
背上一个孩子,怀里抱着一个,手里还牵着两个,一步步走向几公里外的乡村诊所……虽然过去多年,但提起邓表媚,这一幕仍深深刻在村里人的印象里。
邓表媚,藤县古龙镇田心村一名“80后”农村妇女。17年来,她坦然面对人生种种困境,和丈夫一起悉心抚养6个孩子,精心照顾3名老人,热心帮助邻里村民,用自己的肩膀撑起家庭的一片天。
7月31日一大早,邓表媚就开始忙碌起来。为一家人准备早餐,叫醒3个还在上学的孩子,等他们出门后,她便匆匆赶到田里。“今天还有很多农活,要抓紧时间。”她一边干活一边说,清晨的阳光,洒在她忙碌的身上。
2005年,邓表媚丈夫的二哥因为一场意外去世,不久,二哥的妻子也改嫁异乡,留下3个年幼的子女。2007年,邓表媚嫁到这个家。
邓表媚跟丈夫结婚时,最小的侄子才2岁。接下来,她自己的3个孩子也陆续出生,加上公婆和丈夫的奶奶,11口之家的重担全压在他们夫妻俩肩上。
村里人还记得有一次,邓表媚的小侄子半夜发高烧,当时她已怀孕8个月,却毫不犹豫背起侄子,走几公里到卫生院去看,回来又整晚护理。由于病毒传染,其他几个孩子也跟着生病,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对3个侄子侄女,邓表媚一直视如己出。当时,家里的孩子都在读书,劳动力只有她夫妻两人,邓表媚从不抱怨。她学习化妆技术,在镇里开了一家婚纱店,一家人逐步走出困境。在她的拉扯下,侄子侄女顺利长大,完成学业。2021年,大侄女黄森梅卫校毕业后在镇卫生院工作,被评为优秀护士。
邓表媚的公公患有慢性胃病,婆婆有高血压和高血糖。每次老人不舒服,她都悉心照料。一次,奶奶摔倒骨折,是邓表媚每天为奶奶翻身擦身、端屎端尿,直到她康复能走路。
老人们牙齿不好,消化能力差,她细心地把菜剁碎、把饭煮软。知道老人喜欢看牛歌戏,只要村里有演出,她就用摩托车带老人去看。如今,102岁的奶奶还能生活自理,80多岁的公公、婆婆也身体健朗。
邓表媚不仅在家里孝老爱亲,对其他人也热心相助。一次深夜,邻居黄五叔突然摔倒,无法动弹。黄五叔的儿子只有10岁,是邓表媚和丈夫把他送到镇卫生院,为他签名治疗、垫付医药费。
不仅如此,帮村里的孤寡老人买菜买药、为经济困难的孤儿结婚提供免费服务、为应聘环卫工的农村妇女打印照片……邓表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坚持做好事。
“看到孩子们健康成长,老人们平安度过每一天,我觉得一切都值得。”她微笑着对记者说。(记者 梁乾胜 通讯员 黄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