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贼王419黄浦区马当路420号,上海新天地附近,藏着一家名叫“宝宝”的古早文具店。小店开了32年,算得上上海初代“网红店”:当年,每逢周边学校开学,小朋友想进店都要在门口排队。小店主营笔纸橡皮等文具用品,也有孩子们喜欢的闪亮贴纸、好看手账、减压橡皮泥等各种小玩意。逛店有种寻宝的感觉。小店也是周围居民口中的宝藏店,一些线下已几乎绝迹的小物件,只要居民有需要,店主总会想办法搞到。
如今的小店生意并不好做,“宝宝文具店”的店主——一位60多岁的上海阿姨,伴着小店经历了起起伏伏,却始终心态平和:默默守着这家店,也守住一代人的记忆。她也攒下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宝宝文具店”距离新天地购物中心200多米。开在最繁华的地方,却并不起眼——一幢沿街居民楼的半地下室中。
从居民楼大门走下小半层,只见别有洞天:90来平方米的房间,到处都是商品,货架上、地上、墙上、天花板上,一看就是一家有年代的店。店主说,店里的商品至少有几千种,有最新款的,也有10多年前的。
据说,很多小朋友能在店里逛上一两个小时。店主每周还会上新,不少孩子每周都要来。哪个区域有什么东西,孩子和店主一样清楚。
小店也是很多上海80后、90后寻找回忆的地方。现在,店里近七成是老顾客——20多年前自己还是学生或者宝宝的时候来过,长大了带着自己的宝宝来。
小店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这样的客人:五六岁的女儿在家又哭又闹,年轻的爸爸哄不住,就打着出租车带着她来自己小时候经常来的“宝宝”店,小女孩一进门就破涕为笑;30多岁的上海妈妈带着上小学的孩子来店里玩,因为孩子考得好,妈妈带她来“宝宝”店作为奖励;出国在外的90后女孩,突然想买个小时候用过的本子,她手工画了一张“地图”,标注着本子区域在哪里,让妈妈拿着“地图”到店里来寻宝。
很多年前,周边一所小学有个年级的语文老师出过一个作文题,题目是“我最喜欢的小店”。很多学生都在作文中写了“宝宝”店,说这里是“神仙店铺”“女孩的天堂”。当年的语文老师看了哭笑不得。后来,语文老师找到了“宝宝”店,想亲眼看看,学生们这么喜欢的店到底长什么样。
“宝宝文具店”也是周边居民眼中的宝藏店。能单买一只的白色纸信封、用来给自行车打气的气门芯,这些都是现在已很少能买到的小玩意。顾客只要走进来问问,店主都能拿出来;有的东西一时拿不出,店主也会尽量帮忙进货。店里还提供送货上门服务,顾客买得多、提不动,店主会找人送货上门。
“宝宝”店的柜台上至今还保留着三个铁皮盒子,里面放了好多硬币。这里可以用手机支付,也可以用现金结账。
“宝宝文具店”的店主——上海阿姨刘兰,今年60多岁了。她戴着金丝边眼镜,皮肤白皙,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尽管戴着口罩,但看得出,她年轻时是位美女。
刘兰20多岁时嫁到了马当路上的一户人家。那时还没有新天地,附近都是成片的石库门旧里。刘兰与丈夫还有公婆,挤在一处石库门,后来添了个儿子。
在她30岁出头时,生活给了她沉重的一击。她与丈夫当时都是纺织系统职工,而上世纪80年后期,纺织行业没落了,她与丈夫双双遭遇“下岗”。
30岁出头,就没了工作,还有孩子要养,她愁得一下添了好多白发。但生活还要继续。她与丈夫商量,开个小烟草店,维持家里的生计。公婆很支持他们,腾出底楼的半间房,前面给他们开店,后面住人。“当时,我们的烟草店就一个柜台,只有一米宽。”刘兰比画着说。
烟草店最初的店名叫“达峰”,很气派的名字;但很奇怪,没有人这样叫。刘兰的儿子那时两三岁,小名叫宝宝,弄堂里的邻居都认识他。邻居去她家买东西,都说到“宝宝”店去。时间久了,“宝宝”的店名就传开了。这个名字一直流传下来。
后来,便利店大量在上海街头出现,大家都去便利店买烟草,“宝宝”店的生意渐渐淡了。有一次,刘兰看到很多小朋友没有地方买文具,就想到了改做文具店。“文具是个小众产品。当时的文具店非常少,城隍庙有个批发市场,但那时做批发文具的只有一间店。”
再后来,马当路一些地块动迁了,刘兰家的石库门也动迁了。小店没有了。为了生存,她又在附近隔着60多个门牌号的地方找到一间小门面,继续开文具店。几年后,小门面也动迁了。那里建起来了新天地。
小小一家文具店,商品却有几千种,经年积累下来的货品也多得吓人。干了30多年,刘兰练就了背价格、找东西的本事。随便拿出一种小东西,她都能准确报出价格;有顾客来买什么东西,哪怕是很不常见的,她也能很快地从店铺的犄角旮栏中找出来。“干得久了,熟悉了。”
很多80后、90后还记得这家店,长大后愿意回来这里看看,一方面要找童年回忆,另一方面也与刘兰有关。
孩子们想在店里看多久都行,她从来不会催促;买不买东西,她也无所谓,只要孩子喜欢就来看,她都欢迎。
有个90后顾客至今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来买东西,结账时发现差几块钱,阿姨让她拿走东西,对她说“下次把钱补上,阿姨相信你”。
有人来给刚上学的孩子买橡皮,小店里有两块、三块、五块、八块的橡皮,国产的、进口的橡皮。人家拿着八块钱的橡皮问刘兰,是不是进口的橡皮擦得更干净。刘兰说,自己把橡皮都试验过,国产的、进口的,便宜的、贵的,其实都差不多。刚上学的小孩容易丢橡皮,买最便宜的就行。
有时候,顾客来买东西,店里没有,刘兰会尽量帮忙进货,哪怕是只卖一两块钱的东西。如果顾客来了好几次,才拿到货,刘兰还会免费赠送。
一次,一位老先生来买给自行车打气的气门芯。外面买不到,小店也没有。刘兰看到老先生着急用,答应帮他进货,请他明天来拿。当天她进货时,问供货方买了一袋气门芯,但对方忘记放在她的进货袋里了。第二天,老先生来了。刘兰找了半天,发现没有货,连连向老先生道歉,请老先生隔天再来。第三天,老先生又来了。刘兰拿出了气门芯,一块五一个。她不肯收老先生的钱。“一样东西,让人家跑了三次,怎么还好意思收人家的钱。”
今年8月,“宝宝文具店”完成了20多年来最大的店铺“改造”。由小红书发起的“街巷小店改造帮扶计划”选中了“宝宝”店,来自小红书社区的力量帮助“宝宝”店进行了空间改造。85后设计师PAN与90后设计师小野,走进了“宝宝”店,听刘兰讲小店的故事,了解她的改造需求,最终为小店完成了一次微更新。
“宝宝”店开在一个半地下室,原来招牌老旧且不显眼,造成入口难找,路过的人可能因此错过。设计师在入口处做了不少文章:重新设计了更为明显的门口招牌,在地下室的入口处增加了“宝宝在这里”的指引。
设计师最初想将“宝宝”店设计得更具时尚感,但听过刘兰的故事,他们改变了想法。商品杂乱却有序,陈设带有年代感,正是这家小店的特色。刘兰也不希望太大改变,担心自己找不到东西,也担心熟悉的老顾客找不到。于是,设计师放弃了大改内部动线的打算,改为将小店最显眼的几处陈设架进行梳理与设计,让这里看起来更醒目。
设计师发现小店没有供顾客坐下来的地方,于是就搬走一处老旧的旋转陈设架,打造了一张简洁的小桌子、四个小椅子,结果这里成了最受欢迎的地方之一。很多80后、90后父母带着孩子来,孩子自己在店内挑选,父母就坐在桌椅旁休息。
“宝宝”店留着一代人的记忆,设计师保留并突出了店内存留着记忆的内容。如,小店四处都摆着、挂着商品,天花板也不放过,这样的烟火气被全部保留下来。设计师还制作了很多手写体的、带着“宝宝”字样的指示牌,或挂或贴,增加顾客对小店的记忆点。
小店改造完成后,刘兰很满意:小店的记忆与气质还保留着,但也有新的小变化,“一些东西找起来更方便了”。
小小的改造其实并没有给“宝宝”店带来很大流量;但给刘兰带来了信心与快乐。在小红书的帮助下,不太会玩智能手机的刘兰,在小红书社区也有了“宝宝文具店”的账号。好多曾经在“宝宝”店买过东西的80后、90后,还记得这家店,纷纷在她的账号下留言,讲述自己与小店的故事,为刘兰打气加油。“特别暖心!”刘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