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风流地主为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中国将8月15日确定为全国生态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已表决通过该决定。
在全民生态理念普及、全国环保工作推进之下,环保已成为中国社会共识,国家级纪念日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环保理念再次升级,进入大环保理念新时代。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中国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位于海南岛中部,总面积4268.54平方公里,约占海南岛陆域面积的八分之一。(图片来自中新社)
从人类发展史看,无论是原始文明的“顺应自然”还是农业文明的“天人合一”,都仍然保持着自然界基本的生态平衡。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以征服自然为对象,虽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
走向生态文明必须实现文化转型,即实现观念、精神、思想的根本转变。从将“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到将“建设美丽中国”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中国的环境治理已然上升到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影响文明兴衰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跟其后的是“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这些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和改革举措背后,凸显的正是环保理念的重要进步。
▲2021年1月17日,黄河兰州段河水呈现出绿色,快艇在绿色河水中驰骋,形成一幅别样的“黄河画卷”。(图片来自中新网)
观念进步随即带来的一种博弈思维是,环保会牺牲经济。某些产业的利润下降被归结为环保措施过于严厉。而如今,随着新能源汽车、智慧城市、绿色能源等领域的逐步发展,人们看到的是,环保产业本身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是观之,环保与经济并行正在打破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中国绿色发展理念与西方环境保护思想的最大不同是,中国正在突破库兹涅茨曲线的常规走势:在人均年收入尚低于西方国家时,开始采取高强度污染防治行动,让环境改善的拐点提前到来。这意味着,在坚守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主基调下,中国正着力在实践上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更为平衡、更为协同的可持续之路。
▲6月16日,第五届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绿色矿山建设技术与装备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业界专家研讨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及绿色矿山建设技术装备。(图片来自中新网)
法制建设也在强化中国的环保观念。过去十年,中国环保领域的政策法规、监督管理机制实现了大幅度的完善,包括将几乎所有与环境问题的有关矛盾和冲突纳入制度轨。据统计,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修订了25部生态环境相关法律,生态环境领域现行法律已达30余部。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被写进了新法,环保“公众参与”逐渐成为中国环保领域的主流线日,在北京市顺义区举办的“创建森林城市构筑绿美顺义”春季义务植树活动。(图片来自中新网)
环境是件全球公共产品,任何国家、民族都不可能偏安一隅、独善其身。更新观念、提升能力可以解决很多世界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完)作者/王肃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