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妃才九岁央广网上海6月9日消息(记者唐奇云 通讯员孙燕)“我小时候就听说过他,他是我们村的英雄,是革命烈士。”近日,随着“锡三公园”的建成,家住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马路村的 72岁村民何德照,每天步行五分钟便能走进这座公园,零距离感受中共特别党员丁锡三、抗日英雄何德润、为备战牺牲的烈士顾士明等先进事迹,感受“新中国史”。
目前,奉贤“四史”学习教育工作已经在全区全面开展。为了提高“四史”宣传教育的有效性,庄行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两个和美”创建基础上,把“四史”学习教育与本土红色史迹相结合,将暴动烈士纪念碑、庄行记忆、存古村红色教育馆、锡三公园等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特色教育基地,乡愁馆、乡贤馆、农艺公园展示馆、印象张塘、村史馆等不同领域的特色点位,串连成线,推出了“忆初心·使命之路”“守初心·发展之路”“践初心·振兴之路”这三条“四史”学习教育红色路线,打造家门口的“四史”学堂,通过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使党员、群众可以就近就便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马路村的锡三公园,正是建在“忆初心·使命之路”上的“四史”学堂之一。
村里打造“四史”学堂的灵感,往往与村情紧密有关。马路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王海平告诉记者:“我们村里有115位和革命烈士,他们有的参加过抗美援朝,有的参加过自卫反击战,是真实生动的本土‘四史’活教材。”
据王海平观察,村民喜欢走动,没事就在一起闲话家常;往年组织活动的经验也告诉他,把村民“圈”起来正儿八经“上课”,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后来我们就想,怎么让村民‘走着学’,于是,建立锡三公园的念头就萌生了。”从去年开始,马路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把村里一块占地面积为1500平方米的闲置地利用起来,逐步打造成一个以纪念本村革命烈士为主,集游憩、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公园。
“大家吃好饭,基本都会到这里来转转,了解下吾伲村里的先进。”65岁的村民张大爷说,“这样子的教育吾伲听得进,而且更有体会。”
而在离马路村不远的存古村,也拥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著名的庄行农民武装暴动,前期的大量准备工作,就是在存古村姚泾二组村民唐一新家里,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刘晓和唐一新等同志秘密策划进行准备的。
在“四史”学习教育中,村里直接把学堂设进村委会,每当村民来村委会办事时,就邀他们上楼瞧瞧,特别方便。存古村党总支书记宋火良介绍,这个名为“存古村红色教育馆”的课堂里,分5个篇章,集中展示了存古村从革命烽火一路走来的发展之路。“我们打造教育馆的目的,就是号召党员群众学习以革命烈士唐一新、全国劳模冯文花为代表的存古籍老一辈光荣模范的革命精神,积极争做村里的种田能手、勤劳致富带头人。”通过学习,不少村民在馆里找到了“自家宅基上的老熟人”“自己组里的老先进”甚至是“小时候记忆里的英雄”。
庄行镇副镇长朱瑾说,目前,这“四条”红色路线个红色点位,且均向公众开放了预约时间和渠道。“建党员群众家门口的‘四史’学堂,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党员群众都能就近就便感受‘四史’魅力,吸取精神养料,凝聚前行动力。”
“真没想到,一个项目只要跑一个科室就能完成全部的审批事项!”3月11日,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规划建设部主管王丹红从奉贤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产业科同时拿到奥园置业项目的建设用地批准书、用地规划许可证、设计方案批复,她告诉记者,从3月10日缴清土地款到拿到这3证,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以前根本想也不敢想。”
疫情当下,一头是人手紧缺的生产制造业,一头是消费减少、企业空摆的现代服务业,如何平衡“无工可用”和“有工待用”、帮助企业科学复工复产?近日,上海奉贤通过探索共享员工、共享平台、共享空间等形式,推动区内产业错位对接,共度难关。
上海奉贤:村庄变身“田园综合体” 从“吴房模式”探索国际大都市背景下的乡村振兴
“我们看到的吴房村只是奉贤170多个村子中的一个,但它是走在前面的一个,也是上海第一批九个乡村示范村之一,是最早探索建成、初见雏形的一个示范村。可以说,吴房村是‘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一个引言,后面有精彩的文章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谱写和创造。”上海市奉贤区委副书记王霄汉在昨天(18日)下午召开的“国际大都市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与基层领导力建设”研讨会这样说到。
“我小时候就听说过他,他是我们村的英雄,是革命烈士。”近日,随着“锡三公园”的建成,家住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马路村的 72岁村民何德照,每天步行五分钟便能走进这座公园,零距离感受中共特别党员丁锡三、抗日英雄何德润、为备战牺牲的烈士顾士明等先进事迹,感受“新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