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少董的傀儡新娘其实很多人不理解于文亮的爆火,他分明不是当下审美趋势中的帅哥,分享的视频也不够精致。
社交平台出现了一个新话题#于文亮给了我记录的勇气##于文亮让我看到发光的自己#。
没有预想中的羞辱,没有暗藏刀剑的冷言和嘲笑,只有温暖的夸赞和理解的共情。
有人晒出了自己因自卑,而从不敢公开的素颜样子,一字一句打下自己从小到大背负着的容貌焦虑。
在这个夸赞只涌向美女的年代,网友告诉她“你也很漂亮”,像一束冲破黑暗款款而来的久违光束。
还有人分享了自己日常的工作,有人穿着工作服蹲在工地吃泡面,有人一身尘土穿梭在高楼之下。
他们在评论区诉说着那些无法让妻女父母知晓的个中苦楚,却展示出一种属于平凡小人物顶天立地的情怀。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固定的美,更不是赤裸而虚高的炫耀,而是活生生的烟火气息,是属于普通人的平凡伟大。
张万森,校园经典IP里的男主,在网友们的二次演绎下成为了一种有关于情感遗憾的符号。
在社交平台,无数个普通人写下自己的隐秘心事,在陌生网友心照不宣的鼓励中找到前行的动力。
正是千千万万普通网友的自发分享,才推动一个小小的现象成为了声音汇聚的潮流。
张有志,最先出自于一个现已注销的博主“短门先生”笔下,一个黄色背景下的简笔小人。
“张有志在吃早饭的时候忽然愣了。“我要返回大海,是时候返回大海了”。张有志来到海边,脱下衣服。“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我有权拒绝一种生活”,张有志高喊道,喊完一个猛子扎进海里,游向大海深处。由于海浪的作用,张有志平均每分钟前进0.8米,喝水3.5口。20分钟后,张有志放弃了,实在太撑了。张有志回到岸边,望着大海出神,“看来还不是时候”张有志说。说完穿上衣服去公司上班,结果迟到被扣200块钱。”
其实人们偏爱张有志,就是因为张有志和普通的我们太像了,有点志气但不多,很快就能被现实的巨浪打倒。
后来,在社交平台上张有志变成了任何人,他可能正在考公的独木桥上摸黑前行,可能是一个小城的公务员,可能是大都市里的螺丝钉,也可能是一个郁郁不得志要背负家庭重担的中年男人。
“张有志本科毕业在咖啡店打工,本以为是个治愈工作,但是不光被老板顾客催,还被父母催。”
在那些不被自己主宰的生命里,在那些一次又一次被推动着前行的声音里,她不快乐,也看不见自己了。
在那些无法停下的瞬间,他也想变回小孩。可人生就是这样,也许拼尽全力之后迎来的只是下一个更艰巨的挑战。
“张有志今年28了,北漂6年,换过5、6份工作,好不容易找到喜欢的,却在上个月被裁了。”
在那些人生的岔路口,她停下脚步不知道该往哪儿走。可悲的是这缩影是大多数人常态,人们浮萍般漂着找不到合适的容身。
最一开始,人们也只是把话题当做“情绪垃圾桶”般的存在,去分享自己的苦闷。
“备考846天,考编十余次,进面五次,可是都没能走到最后。父母失望,亲友冷眼,自己也时常感到崩溃。”
可是那又怎么样?能咬着牙独自熬过常人不能忍的痛苦,何尝不值得为自己欢呼呢?
“张有志今年19,上大专。学不会人情世故,最大的愿望就是在老家一辈子陪在爸妈身边。”
可是那又怎么样?敢于承认自己的笨又何尝不是种勇气?能在小城里陪伴父母,又是多少人梦寐以求却做不到的小幸福?
那些关于自我的肯定,那些风雪交加的困顿中得到的陌生温暖,就是普通人分享生活的意义。
“北体体育生”“185黑皮”“团队推动”“平台的选择”,人们疯狂地向于文亮身上按上标签,让他“看起来没有那么普通”,让他的爆火显得有迹可循。
其实每一种平凡情绪放在互联网的池子里都是一颗再微小不过的尘埃,但对于每个个体来说无疑是一座大山。
随着于文亮的爆火,社交平台上有了个很火的话题#我的朋友们正在“电子消失”#。
打开朋友圈,再也看不到那些出游的欢乐,也看不见日常琐碎的情绪记录,取而代之的只有一篇又一篇工作相关的转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面对复杂的社交需求,朋友圈俨然成为了一张电子名片,每个人都习惯了带着面具生活。
“4998元给你一个朋友圈完美人设”,把虚假的文案和网图甩给学员,美其名曰“手把手教人如何发布内容”。
后来,人们也慢慢不再相信这种课程,而是直接把朋友圈展示时限拉到3天以内,以求平衡自己的安全感。
尽管我们戴着面具小心翼翼地维系熟人社交,但我们仍然渴望去看见一些鲜活,也渴望有一个出口能诉说。
他是我们身边最普通不过的一个,却过着恣意的、自由的、不被束缚的普通日子。
那些勇敢表达的瞬间,那些看似自嘲实则向外求一些价值输入,不过都是对于自我小满即万全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