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余权Papi酱如何解决生命周期的问题?她的商业模式可行吗?在这段音频中,真格基金顾旻曼向我们讲述了投资Papi酱的部分细节以及她对网红经济的独到观点。
在大姨吗、橘子娱乐、野兽骑行、Papi酱、熊猫直播等一系列明星项目的背后,都不乏真格基金的身影,而这一切的操刀手来自一个名叫顾旻曼的女投资人,她曾是真格基金最早的员工之一,现任董事总经理和华东区负责人。
与很多投资人不同,真格基金顾旻曼并不深扎于某一个具体行业。在她的投资逻辑中,她坚持以大内容为主导,更关注内容入口这件事,因为这可能影响各个行业。从这个角度出发,她一方面从自身行业背景出发搜寻一些2B的偏技术项目,一方面切入看各种2C产品,比如熊猫直播,Papi酱。
有着“2016第一网红”之称的Papi酱于去年融资1200万,估值过亿,将网红经济的火热推向制高点,顾旻曼正是其背后真正的资本推手,正是在她的牵头下,才有了这笔资本市场上的“网红第一案”。
短视频创业热潮进入第二年,风口正在全面转向MCN模式。从上半年延续到现在,多家MCN机构相继宣布融资,成为平台与资本的新宠儿,其中包括拥有Papitube的泰洋川禾、以搞笑视频起家转型为垂直品类运营的何仙姑夫、专注于美妆内容工业化生产和产业延展的快美妆,以及发力视频智能化营销的门牙视频等不同品类。
在今年10月,Papi酱公开其参演的贺岁喜剧《妖妖铃》,这意味着她已着手进军传统影视圈,开始从网红向明星艺人的转型。至此,整个网红市场都已经开始告别野蛮生长时代,明星经纪、影视行业为网红们打开了新世界的突破口。
顾旻曼在访谈中提到:“要尊重一个客观事实,任何一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而最好的办法是将Papi酱走红这一套经验产品化、机制化,搭建一条网红经济的产业链。”
顾旻曼:我觉得是个自然的过程,当初都不知道自己要进投资机构,更不要说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我是在做互联网,因缘际会又走到了做投资的职业发展路径,加入真格基金这样一个财务投资机构。
坦率说我最早职业规划是做产品经理,搞搞网络文学什么的,做内容这条线。做投资是因为一些偶然的巧合,发现自己很喜欢也很适合。
最近一两年大IP都放出来了,游戏电影啊各种形式的作品出来,很多都是我当年帮他们排榜单的,那时我还是个小编。
顾旻曼:我在真格投了有小一百个项目,主投有六七十个,参与了几十个。投的第一个项目是大姨吗,还有一些发展挺好的但是领域不为大众所知,大家了解相对不是很多,比如出门问问属于人工智能领域,凹凸租车属于共享租车领域,青藤云安全属于安全领域,这些相对2B一些,2C的比如Papi酱、熊猫直播这些相对大众熟知的项目。
我们属于中生代投资人,只是比新生代多了一些经验,但是作为投资人的大成还远远没有到,我还在等待和自我成长的阶段。做大案子一定是有大势的,移动这一波就有这么多上市公司出来,如果是在PC到移动的过渡期,还不那么明朗的时候,你就只能等待。人生还很长,职业生涯还很长,还是能够等待下一波技术更迭、设备更换的大浪潮,并且会持续10年,一定要在这里面有所斩获。但是如果是在过渡期是要有耐心并且自我磨练。
顾旻曼:挺多的,其实有时候很痛苦,我们做早期,你看到的公司都是一堆问题,跟着他一起痛苦,如果我在PE机构,什么叫投独角兽,我投的每一个案子都是独角兽,我投下去的一笔钱就让它成了独角兽,他们成熟的程度跟早期的这些是不一样的。
早期投资人谈投资都会讲倍数,不讲倍数是蛮艰辛的,如果你是B轮投资人,其实你手上一堆好牌,你是以更高的价格去打的,但是我们是一百万人民币打一张牌,最后看它长到一亿美金其实已经很难了,一亿美金的案子在这个行业算不上什么,从这个角度讲确实没有某一个案子说是最得意,几百倍回报的案子有几个,未来三五年之内不管是上市还是可能有成就的案子也有好几个值得期待。
顾旻曼:Papi酱是个很有意思的案子,它还处在一个中段,还没看到它的结局。Papi酱的案子是网红狂欢的起始,回溯所有关于网红的文章、话题,Papi的爆红以及获投资都是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任何一个投资人能参与到大时代的里程碑事件,都是种幸运。
顾旻曼:我也跟Papi聊过这个问题,其实要尊重这个客观事实,任何一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她现在心态已经放得比较好了,也看到她最近的内容回到一个比较轻松自如的状态。
Papi的内容在整个互联网非常独特、稀缺,是一种喜剧式的讽刺,它迎合了人群中受教育程度高、对幽默喜剧有自己口味的一群人,和我们所说的消费升级、中产阶级、女性自我意识的崛起都有关联。她的搞笑不是过去的那种老段子,单纯意义的卖惨,而是带有幽默和讽刺,要有一点弯才能欣赏的东西,同样的风格做到她这个水准的,至今没找到第二个。
如果以一个公司而不是一个艺人的角度来看,Papi酱已经有一支精细化运营的团队,正在打造Papitube的内容矩阵,在该平台上大概有4、5个人在几个月的时间就做到百万量级粉丝。Papi酱本身有内容上的专长,并且有杨铭这种有经纪人背景、做过大型商业运作的合伙人,在帮KOL做商业变现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二者的嫁接是否有机会趟出一条路,我还是很期待的。
顾旻曼:如果用罗辑思维类比,Papi就是罗胖,杨铭是脱不花。只是罗胖更加外向,愿意说自己是商人,俩人的形象不一样。而后两者都是商业推手,对个人IP变现的经验会用到这里面来。
我投过很多内容相关的项目,到最后任何一个把自己作为IP或者内容主体的人,他拥有内容创作的敏感度和对质量的把控,但是要求他同样有非常强的商业意识和内部管理、外部接洽的能力是非常难的,某种意义上这两种能力是冲突的,所以我更倾向于投这种搭配好、互相有默契的团队,各自把优势发挥到极致。
问:今年初Papi酱开始为积家、New Balance这些知名品牌代言,很多人对其调性的改变感到不适应,你怎么看?
顾旻曼:她是在一个尝试的过程中。网红跟明星的区别,好像明星title听起来更高贵,其实是一个类型,他们都有核心的粉丝用户群,对人设还是作品也好,都有高度认同感,间接直接的付费,从这个角度剖析是一样的,本来就没有网红跟明星的界限,网红就是网上的明星。如果说明星没有网红的属性,网上没有一个粉丝群,他的粉丝可能是偏中年以后,商家也更难触及到,对他的商业价值可能大打折扣。
顾旻曼:过去如果说能投资一个明星,从明星的收入持续增长、多个明星的矩阵、能否上市退出来看,其实商业模式是可行的。问题是人家愿不愿意让你投,好的标的未必看到资本对他的价值。这是一个区别。
另一个大的区别,过去的艺人明星、个人IP离真正的用户是很远的,中间隔了非常多道,有经纪公司、商业广告公司等等。过去的屏幕无法互动,现在的艺人、个人KOL但凡有核心粉丝,他会向你表达爱,直接为你的商业价值买单,中间的界限直接被打破了,现在分分钟可以赞赏。现在为什么个人IP跟明星的话语权能得到体现,因为红了之后可以拿到钱啊,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以前没这个基础架构。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个人IP的价值,其实一直存在,过去利益链条非常多,赚到钱的不一定是个人IP,但现在个人IP和用户距离非常近,他可能打破中间的价值链条,创造新的业态。
顾旻曼:网红经济有两点非常重要,一个是要拥有核心用户,不管人也好产品也好,其核心是粉丝;另外就是通过人设或者产品,导向商业化变现的空间。要建立大众用户对个人的情感连接,通过个人化、拟人化的IP持续不断吸粉,让粉丝的忠诚度更有的放矢。这里面的难点在于个人IP怎么有持续性,让粉丝始终爱你,包括内容的生产能力,是否合乎时代特征,对内容创作团队是一种可持续性的考验。
弊端在于这样的成功经验很难产品化复制,个人IP怎么怎么去产品化规模化,形成一个规模化的矩阵,是增长的一个难题,有待探索。
顾旻曼:内容创业不会那么飘在空中了,会更加沉到地上。最开始大家都有占坑的需求,现在进入行业更需要接地气,找到垂直细分领域,有更加商业化的明确导向。
以前看内容创业是有粉丝有流量就做到位了,未来我看好的是他不把自己当媒体,当行业的一员。房地产内容创业不是做媒体发广告,而是有流量之后,粉丝可以直接触达你,不再是过去所有渠道被垄断的时代,过去是综合性浅层次,内容的顶是广告。现在是能否携带这样的流量做更大的事,跟一个行业结合,不只是导流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