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从互联网出现以来,新闻媒体集各种形态共同发展,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态进行信息传播已是常态,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贺大为指出,全媒体化不是伪命题,它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方向,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谈到全媒体化的内生动力,贺大为认为,应当是能够提升媒体机构乃至文化产业机构的效益。然而,关于全媒体的概念也有不少在理解上似是而非的误区,要全面理解全媒体,可以从“全程、全员、全息、全效”的层面出发,“它既是对我们媒体战略转型的要求,也是对当前传媒、传播格局的一个问题,我们要做的是,怎么去尽快地跟上时代进步和需求的变化。”
第一是传播力是否提升:全媒体发展技术很有必要,但内容是根本,技术是支撑,过于重视技术而忽视内容,会渐渐迷失在追求新的概念和噱头上,忘记了新闻人的初心:告诉人们他不知道的事情。
第二是生产效率是否提升:媒体行业要生存并持续发展,文化产业也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要让生产跟上需求,有人看的新闻才是有效供给,才有可能达到产出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是盈利能力是否提升:在市场的检验下,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就是能够在市场上获得认可的,真正好的作品必定会得到流传。
对于全媒体的互联网解读,贺大为提出了“数据运营”的模式。“新闻的重点工作是采集,一次采集,多元加工,N次传播。”他指出,将传统的采、编、发运营流程与互联网大数据相关联,将数据结合传播场景,用户阅读需求进行专业、结构化的加工,形成有价值的稿子,这是整个新闻生产过程的中心。发掘数据的价值,提升全媒体化的效能,无论从传媒还是文化、数字产业来看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城市摄像头像一位24小时蹲守一线的记者,可实时记录街头动态与城市生活;电视直播信号则具备洞察秋毫的能力,能够捕捉赛场上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在算法加持下,AI特效能带来超越现实的视觉体验……新华智云董事兼联席CEO徐常亮用一组视频,从数据来源、智能处理、未来之路三个方面展示了万物互联时代摄像头的百变之身。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赋万物为媒的时代已经来临,徐常亮带来的MAGIC智能生产平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时而生。这个以大数据处理技术,智能算法技术以及人机协作技术为核心的平台,好比一条零部件生产组装流水线,经由智能数据工坊和智能媒资平台,将新闻内容拆解为颗粒化的零部件,再通过智能生产引擎把零件重新组装,产生新的内容——
探索人工智能运用:智能时代,简单的拍摄和信息采集工作,可以通过机器人完成,媒体从业者应当腾出功夫去构思更关键的创意。专业新闻媒体和用户在内容生产上的信息差很难通过“人员叠加”来解决,要实现超越,需要把目光投向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由机器智能生产新闻。从天气预报到实时发布的地震新闻,物联网传感信息早已无声融入人们的生活,而对于专业媒体而言,这片领域还有更大的利用空间。希望它可以成为智能时代内容生产的新基建,助力媒体机构更好、更快地完成内容创作,让大家有更多的时间来做有深度、有温度的内容。
“凡要做成一件事情,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澎湃新闻网常务副总编辑李嵘认为,在媒体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应当被放在第一位,优秀的产品背后必然是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而产品转型的重点在于找到用户,在从纸媒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李嵘深有体会,在他看来,运营新媒体和做传统媒体的重要区别正在于此——新媒体能够汇集数据,使我们获得更加清晰的用户画像。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根本意义上改变了新闻生产的节奏和表达方式,采访环境和采编形态也已完全改变,从业者该如何应对?李嵘带来了澎湃的应对之策——
以读者的兴趣为中心:读者不太追究这条信息的首发是谁,他关心这条信息“我”是否有兴趣。信息井喷时代,媒体人的初心依然是内容,大浪淘沙之下,只有优质内容才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传到用户和受众的手中。正因如此,在万物互联的今天,澎湃依然坚持以人工推荐为主,强调技术的辅助作用。在政务新闻和政务平台中,专业时政编辑的审核和判断仍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传播主流价值和创新内容,能够纾解当代媒体人的“流量焦虑”和“算法焦虑”。
调查新闻依然是法宝:独家新闻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难,调查新闻则依然是媒体看家吃饭的法宝。今天的原创类新闻要追求更快、更新、更独,而调查类新闻则强调更深、更精、更可读。此外,移动互联网打破了原来对媒体形式的界定,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甚至动画都可以融合在一篇报道中,对新闻载体的选择不再取决于媒体形态,而是信息与形式的适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