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旺德即将过去的2016年,必将在光辉军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被称为“改革元年”,番号改了、臂章换了、人员动了、驻地变了,三军将士昂首跨入“新体制时间”;这一年重大演训密集登场,“跨越”“火力”“红剑”“卫士”频频见诸报端;这一年,神舟再度飞天,神威领跑超算,歼-20公开亮相,辽宁舰西出太平洋……
冰心老人曾说:“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改革强军,关键在人。年终岁尾,我们追踪今年在微信朋友圈受到广泛关注的几位“非典型人物”,不仅是为了奉献给读者几朵浪花,更是为了从中获取一往无前的力量。
今年8月,一条“俄罗斯将军向中国士兵赠送汽车”的新闻,“刷爆”了记者的朋友圈。
获得这一殊荣的是第1集团军某旅中士蔡龙。在俄罗斯举办的“国际军事比赛—2016”“汽车能手”项目角逐中,蔡龙独揽指挥车驾驶多个单项冠军,荣膺“最佳车手”。现场观战的俄罗斯国防部汽车装甲车坦克总局局长、中将亚历山大·舍甫琴科,特意赠予他一辆“爱国者”指挥车,以资奖励。
这并非蔡龙首次夺冠,在去年的国际军事比赛中,他就曾一举摘得两个单项以及综合成绩第一名。两度参赛,接连夺冠,就连俄军中将也竖起了大拇指:“中国队蔡龙,是我们研究琢磨了两年想要打败的对手,没想到他又站上了最高领奖台……中国龙,好样的!”
回国后,蔡龙主动请缨担任教练员,把备战国际军事比赛时积累的经验技巧,归纳为方便记忆的操作口诀传授给战友,广受欢迎。他还带着大家强化复杂山路、简易桥、雷区、弹坑路等贴近实战的课目训练,实战本领越练越强,战场适应能力明显提高。
蔡龙告诉记者,连日来,一批新的险难课目在该旅演训场上陆续亮相,战场适应性训练和心理行为训练比重也在增加,驾驶员技战术得到全面锤炼。年底,该旅组织驾驶员训练考核,优秀率同比提升12%。
见到蔡龙,是在年终岁尾的皖北山区演训场上。满头大汗、面庞黝黑、浑身溅满泥点……蔡龙令人感佩的,不仅是奋勇拼搏为中国军人“代言”的冲天豪气,不仅是在异国赛场升起国旗的瞬间荣耀,更是苦练硬功、精武强能的日积月累。
俄军中将的褒奖正是对中国军人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和过硬实力的认可。军旅多艰险,行伍少安闲,铸就血性锋刃、苦练打赢本领才能跻身“世界一流”!
4月7日,解放军报刊发报道,讲述一个双军人家庭服从大局、投身改革的故事,很快被100多家网站和50多个微信公众号转载。
年初,原兰空组织处副处长刘昕,辞别妻子雷红霞和13岁的儿子,转隶到西部战区空军机关任职。夫妻俩结婚16年,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还不到6年。2014年,刘昕调入原兰空机关,夫妻俩终于再次团圆。两人商量着再要一个孩子,去年9月终于美梦成真。正当一家人沉浸在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中时,军改拉开大幕,他们又面临转隶分流的考验。夫妻俩决定: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为实现强军梦想,付出再多也值得!”
西部战区空军成立后,机关工作头绪繁多。才大半年时间,刘昕就参加各类集训、演习、调研任务10余次。雷红霞所在的战区空军某通信团任务也很繁重,但身为高龄孕妇的她仍坚守岗位。
6月下旬,雷红霞的预产期临近,上级安排正在出差的刘昕回家照顾妻子。30日,女儿可心诞生。喜讯传出,战友纷纷前来看望、照顾,让他们倍感温暖。
年初,刘昕在“脖子以上”的改革大考中,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如今,雷红霞所在单位又将面临“脖子以下”的改革。雷红霞告诉记者:“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请放心,我是军嫂,更是一名军人!”
这个双军人家庭的故事之所以牵动无数人心,是因为他们的聚散离合、情感体验承载着改革强军的时代烙印。也正是因为无数军人军属为改革强军默默奉献,才使得我们这支队伍充满强大的力量,保持勇往直前的冲锋姿态。
利益之外有大局,一曲“骊歌”见精神。这个家庭恰似改革大潮中的一滴水珠,所折射的光芒,来自几代中国军人孜孜以求的梦想……
旷野寂寂,北风萧萧,一位老人赶着羊群行走在边境线载戍边人》在网上迅速传播,1500多万阅读量让故事主人公、一位从来没有上过网的老人迅速成为正能量“网红”。
老人名叫魏德友,是一位年过七旬、有着32年党龄的山东籍老兵。1964年,魏德友从原北京军区退伍后远赴西北屯垦戍边,从此坚守在中哈边境萨尔布拉克草原无人区。52年来,边防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他和老伴刘景好依然过着“家住路尽头、放牧兼巡逻”的生活。
这些年,魏德友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劝返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上万头,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秋后,原本寂寥的草原变得热闹起来。当年战友、媒体记者,还有定期来访的边防官兵,给魏德友带来不少慰问品和补给品。其实,女儿早就在几十公里外的城镇为二老买了一套房,可魏德友一直不愿搬走。拗不过倔强的他,孩子们只能在改善二老生活条件上想办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则帮助他们修建了围栏,更换了窗户,添置了家具。
前不久,魏德友被兵团党委授予“优秀员”称号,又捧回了“全国文明家庭”的证书。欣喜之余,老人有些不安:“这些荣誉我当不起哟……”
近期,萨尔布拉克连降大雪。魏德友依旧坚持早出晚归,每天穿着旧军大衣,听着收音机,赶着羊群行走在边境线上。他告诉记者,只有坚守初心,才对得起曾经穿过的军装,对得起员的称谓。“什么时候走不动了,什么时候再交给女儿守。”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对于魏老,有人不理解,但更多人深感敬佩。子女来了又走了,他会潸然泪下;对于搬进城里享受天伦之乐的恳求,他却倔强地选择继续放牧巡边。这样的选择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在他内心深处,戍守天涯、热血报国是一个老兵的神圣职责,不忘初心、永葆本色是一名党员的如磐信念!
今年3月,一篇关于乡村支教的网文引起热议。网友关注的焦点,除了那些贫困学子,还有支教老师的特殊身份——原南京军区某陆航旅政委陈立新。
2015年,在政委岗位上“悬停”多年的陈立新,再三思量后决定“给年轻人让位”。家人劝他退休回故乡养老,他的决定却出人意料:自主择业,到离家1600多公里的甘肃省渭源县麻家集塄坎村扶贫支教。
从大校旅政委到乡村支教老师,陈立新的“转身”是那么自然。他的故事传开,不少战友加入助学行列。陈立新对他们说:“生活可以贫困,知识不能贫瘠,我一定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茁壮成长。”
“老师,原来咱们县就是地球上的一个小点儿啊!”12月26日一早,陈立新把刚购置的电动地球仪搬进教室,立即引来孩子们围观。这一回,他拿出2万元为塄坎村小学添置了一批教学器材和文体用具。
陈立新早已习惯了支教生活。每天起床,他便赶到厨房为走读的孩子们准备饭菜。学校一角的土坯房就是陈立新的“家”,里面简单摆放着床铺与书桌。
村里贫困户不少,为了让孩子们都能上学,陈立新走家串户做工作、搞帮扶。让他倍感欣慰的是,全村23户特困家庭适龄儿童,目前无一辍学。
放弃稳定生活,走进贫困山区。陈立新选择转业支教,其实意料之外有必然——不论穿不穿军装,他都在一如既往地用行动诠释“人民子弟兵”的真谛。
“奉献乃生活的真正意义。”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书写生命的精彩。把为国为民作为崇高追求,无论身处何方,人生都是一幅绝美画卷。
5月14日,一张照片突然“火”了:一名士兵躺在车厢里,衣服、帽子、防沙巾全被沙尘染成了土黄色,只能依稀看到帽徽的轮廓,像极了一尊横卧的“兵马俑”。
看到微信朋友圈不断被这张照片刷屏,记者有感而发为图配诗,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引发许多网友共鸣。
后来,记者辗转联系上照片里的战士——第13集团军某旅“王英英雄连”炊事班班长刘泽岗。说到“走红”,这个憨厚的士兵颇有些不好意思:“那几天太累了,爬进车厢倒头就睡……外训期间一天三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你说,哪个战友不辛苦?”
“别看他在照片里灰头土脸,可从来没让大家吃过‘夹沙饭’。”指导员王银川告诉记者,驻训期间,刘泽岗反复试验终于总结出“高原煮面十步法”;当别人琢磨怎么做好“四菜一汤”时,他已着眼适应“快打快撤”要求,组织全班进行散烟灶构筑训练……
12月初,服役8年的刘泽岗脱下军装退伍返乡,但他的故事却在“粉丝”间口口相传。旅里组织“感动军营十大人物”评选,已经退伍的刘泽岗高票当选。“身为机枪手,他凭过硬成绩当上了兵教头;转岗炊事班,又成为旅里唯一被评为训练标兵的炊事员。他是全旅官兵敬业奉献的代表。”旅政委罗旭东说。
为国奉献是军人的底色。采访中,记者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刘泽岗”:有的在坑道掩体席地而眠,有的战靴磨出了大口子,有的轻伤不下火线。如果把这些场景和故事放到网上,很可能也会引起强烈反响,但是官兵们对此却习以为常,因为早已习惯了“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郭政 徐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