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逢迎因2025年2月,中国家电行业被一则荒诞新闻点燃——全国3000家格力专卖店集体变脸董明珠健康家。这个71岁铁娘子的头像,正在以每天20家店的速度,吞噬着格力这个国民品牌最后的体面。
■ 流量狂欢下的品牌空心化当成都春熙路首家董明珠健康家亮起玫红色灯牌时,围观群众还以为董大姐开了养生会所。这个把企业创始人名字直接当招牌的魔幻操作,让格力30年打造的空调专家人设碎了一地。
明眼人都懂,这是场精心策划的流量游戏。3天20次热搜、单日10亿曝光的数据背后,藏着格力空调业务占比仍高达78%的尴尬现实。就像中年大叔硬凹网红人设,董小姐把个人微博的运营套路搬到了线下门店——开机画面自带头像、直播间强推土味空调、现在连门头都要刻上姓名,这波操作比微商教主张庭还生猛。
但流量这剂,治不好格力的中年危机。38%消费者误以为格力要转行做保健品,24%年轻人觉得这是中老年养生馆,抖音直播间改名后Z世代流失12%。当好空调格力造变成买健康找董姨,这场品牌认知的集体错乱,正在把空调霸主拖向微商化的深渊。
■ 个人崇拜与企业传承的生死劫董大姐的霸道总裁剧本里,似乎从没写过接班人三个字。71岁高龄仍把个人IP焊死在企业招牌上,这出戏码像极了古代帝王传玉玺——可惜资本市场不吃这套。年初董明珠被停职的谣言就让股价单日暴跌5%,暴露了人治模式的致命软肋。
反观隔壁美的,方洪波低调得像个扫地僧,但人家闷声搞出了34%的非空调业务。格力呢?从手机、汽车到芯片,多元化尝试屡战屡败,现在竟要靠老板娘站台卖冰箱。更讽刺的是,董小姐2015年就注册了个人商标,这盘棋下了十年,终究是要把格力变董家私产?
经销商老李看着1500元/㎡的装修费直摇头:去年强制二选一逼走河北总代,现在又要我们掏钱搞个人崇拜。首批13家试点门店仅3家达标,这哪是渠道升级,分明是让经销商给董明珠的网红梦买单。
■ 健康牌背后的技术裸泳零碳健康家的PPT做得天花乱坠,可扒开营销外衣全是熟悉的配方。空气净化器参数不如小米,冰箱保鲜技术干不过海尔,所谓的场景化体验不过是把样机摆成客厅模样。这让人想起当年格力手机的开机暴击——董大姐的大头贴配上720P屏幕,活脱脱的老年机审美。
研发投入3.2%的数据狠狠打脸。当美的狂砸3.8%搞航天级净味技术,海尔掏出4.1%研发费用时,格力却把钱花在给门店贴董明珠照片。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路径依赖,像极了某些过气明星买热搜——表面风光,内里虚空。
■ 公众认知的撕裂与重构在郑州某卖场,王大妈指着董明珠健康家问:这是董小姐开的养生馆吗?年轻情侣路过吐槽:土到极致便是潮?这场代际审美的撕裂,暴露出格力转型的致命伤——想抓年轻人却造出玫瑰空调,要破圈反而困在中年粉丝的包围圈。
更魔幻的是法律层面的黑色幽默。董明珠商标早在2015年就被公司注册,这意味着即便董大姐退休,她的名字还得继续给格力打工。这种人走名留的荒诞设定,让接班问题成了死结——下任总裁难道要顶着董明珠健康家卖空调?
■ 时代的镜子与行业的警钟这场闹剧折射出的,不仅是格力的转型焦虑,更是中国制造的集体迷茫。当雷军知道把小米刻在LOGO上,张瑞敏懂得用三翼鸟开拓场景品牌,董明珠却沉迷于个人封神榜。这种把企业命运赌在个人IP上的疯狂,像极了给百年老店挂网红灯牌——引流一时爽,翻车火葬场。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健力宝李经纬、国美黄光裕,哪个不是强人政治的牺牲品?格力现在走的,正是把企业品牌降格为个人招牌的危险老路。当董明珠的流量红利吃完,留给格力的恐怕只剩品牌资产被掏空的残局。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这场更名风波或许会成为中国家电业的分水岭。是坚守技术创新的长期主义,还是沉迷流量炒作的短期狂欢?格力正在用3000家门店的霓虹灯牌,给所有传统企业上着最昂贵的一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