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画室联考250分利用消费者的虚荣心,伪日系披着日系的皮,兜售“高大上”的品牌形象,趁机产生溢价。
第一步,使用认知度较高的日语汉字,比如元気、凪。再加上和日本地名有关的字,比如阪、隅。
第二步,走日系包装设计。大面积空白+简单元素+显眼的产品Logo,就能模仿出日本简约自然的设计风格。
或者把包装上的产品说明全部替换成日语,一下子就能把人唬住:“这是个日本进口货啊”。
第三步,在日本注册个空壳公司和商标,拿下日本“国籍”。实际上,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链却扎根于中国。
甚至有品牌请来日本人,把他包装成日本知名设计师,让他成为自己品牌的联合创始人。
坦白讲,作为一名消费者,日货或者国货都不在乎,好看、好用、价格合适才是关键。
因此,伪日系不是什么大问题,错就错在,有些品牌利用“伪日系”的身份造假,欺骗消费者。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伊藤慧太日本锅,从产品、品牌到创始人统统造假,欺骗消费者,卖出3000万元。结果事情曝光后被查封,销声匿迹。
但和前2个国家相比,中国生产的锂电池完全卖不出去。比如,力兴电池,其产品和质量丝毫不比国际产品差,但始终没有市场。
90年代前,中国制造业连最基本的机器设备都是外商提供。外商给产品原料,我们就照着做。如果碰上原料出问题,还得给外商背黑锅。
渐渐地,由于管理差、成本低...中国制造背上质量差的恶名。即使后来,中国制造和供应链逐渐成熟,但累积的负面形象却难以消除。
出于无奈,力兴给自己产品的外壳打上英文商标,再由外商拿到国际市场销售。效果也的确不错,某次美国博览会上,力兴电池大受好评。
但几乎没有人知道,这款锂电池是中国生产的,因为包装上的是海外公司的英文商标。
如果说,早期假洋牌是迫于市场压力,做出的无奈之举。那么,后期就纯粹是投机取巧。
比如,同一流水线生产的款式和功能相同的家电,假洋牌的售价就比国货多了好几倍。
换个国外的名字,就能卖得更贵、更多,假洋牌自然就多了。最离谱的是奢侈品牌Valentino(华伦天奴)的山寨品牌,多达200多个:华伦天伦世家、华伦天奴·杰尼亚…
最后,硬是把华伦天奴名声做烂,逼得正主Valentino不敢再用自己的中文名。
2005年,欧美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大家也都看得懂英文。造假难度增大,伪欧美的套路走不通。于是,假洋牌们就寻找新的替代。
2010年,日系极简审美在国内风行。其简约自然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以及被神话的匠人精神,深受新一代消费者的喜爱。
但今时今日,中国制造能力变强,品牌走上转型之路,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涌现。
伴随消费升级,新一代消费者正逐渐减弱对品牌的“国籍意识”,看重产品本身的设计和质量。
如今,随着“国潮”热,这个刻板印象在逐渐改变:“原来中国风设计也可以这么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