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女城管从一根光纤起步,到如今在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承载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核心重担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区”),以光电子产业内的无数个“第一”书写了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该区也因此成为蜚声中外的“中国光谷”。
去年的今天,2022年6月28日,习来到这里。他勉励区内企业要加强技术研发攻关,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延伸创新链、完善产业链,为推动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第三次来此视察。“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光谷的发展,寄托着习深深的期许。今年,35周岁的中国光谷已经瞄准新的产业突破口,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核心,蓄势再出发。
在位于光谷大道旁烽火通信(600498)的总部大楼展厅里,一根长3米、直径20厘米的光纤预制棒高高悬挂。透明的光纤预制棒经过一系列工艺,将被拉成头发丝粗细的玻璃光纤,这些看起来纤细易折的光纤,构成了当今光通信网络的底座,是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从无到有的原点。
1976年,在的前身武汉邮科院,“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率领团队拉出了我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6年后,武汉邮科院承担建设了市内电话局间中继工程,敷设了一条13.3公里贯穿武汉三镇的光缆线路,使武汉成为中国第一个使用光纤通信的城市,使我国进入了全球通信行业中少有的“光速国家”之一。
从一根光纤起步,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蓬勃发展。1988年创建设立的区作为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区,35年来以“中国光谷”之名在光电子产业内独树一帜。目前,区的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国际市场占有率超25%;光电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2%。
与光谷共同成长的,以亲身经历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公司总裁蓝海介绍,“1999年,烽火通信由武汉邮科院转制成立之初,年销售额仅5亿元,现在公司年营收已超过300亿元,是当年的60倍。更重要的是,公司掌握大尺寸、低衰耗、绿色环保光纤预制棒制备技术,从装备到工艺以及关键核心技术全部实现自主研发,各项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激光设备为主业的华工科技(000988)同样成立于1999年,200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华中地区第一家由高校产业重组上市的高科技公司。而如今年营收规模已经超过百亿,是创办当年的170倍,公司在高端光芯片、半导体激光隐形切割划片设备等等关键领域都实现了国产替代。
与烽火通信、一样,在光谷的摇篮里共同成长壮大的企业还有很多。截至目前,东湖高新区市场主体已经超过18万家,企业数量已经超过12万家。对研发的大手笔投入是区内企业的共同特色,研发投入占收入比重超过10%甚至20%的企业比比皆是。
东湖高新区在今年初已明确提出,要抢抓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省市突破性发展独树一帜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发展等重大机遇,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3年将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10%,新增高新企业1000家以上,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1.5万件以上。
东湖高新区企业服务局局长余季生说:“光电子信息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我国有条件率先实现突破的高技术产业。光谷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独树一帜,不仅是因为产业集群规模效应明显、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备等外在表象,更为重要的是光谷有着持续创新的发展能力和充满活力的产业氛围。”
在政府部门,倡导从实际出发,不断在机制、体制上推陈出新,尽力降低企业在决策、流程乃至研发上的成本, 持续提升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的吸引力。
在区内企业,曾经的校办企业华工科技正式完成了校企分离改革,通过治理结构的优化大大提升了决策效率,增强了公司的经营自主权,一直制约公司长期发展的激励机制问题也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在金融领域,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在科技金融领域不断推出实策,着力引导金融机构开展信用贷款、股权质押、质押等创新型贷款,累计为5000家(次)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超过800亿元。
在产业促进服务领域,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促进组织,持续推进创新基础设施运营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超前、主动、低成本地为产业集群内企业提供必不可少的研发要素。
谈及中国光谷源源不断的创新力源泉,武汉突出的科教资源优势至关重要。作为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光谷区域集聚了华中科技大学等42家高等院校,累计吸引4名诺贝尔奖得主、超3000名“光谷3551”人才、6000余个海内外人才团队。
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更堪称光谷企业家的“黄埔军校”。光谷广场大转盘,作为光谷传统核心区,其西侧是前文提及的武汉邮电科学院、烽火集团,东侧便是华中科技大学校区。光谷人有口皆碑,在全国从事激光行业的主要企业中,八成公司的董事长、CEO都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
主营光通信收发模块的联特科技(301205),其4名联合创始人中,有3人曾经在武汉读书,4人毕业后全部在光谷就业。2011年10月,4人把联手创办的公司也注册在了光谷,短短12年后,已经成为市值超150亿元,年营收突破8亿元的上市公司。
谈到在光谷创业的初心,公司董事会秘书许树良介绍,4位创始人在武汉读书、工作的过程中,对光谷的高科技氛围高度认同,因此将创业的大本营选择在了光谷。光谷的高科技氛围是怎样的?“企业都以科技为核心竞争力,注重研发与技术创新,致力于打造自主和核心技术的产品和服务。”
争取本地英才的同时,光谷的企业也正凭借在光电子产业的领先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人才。
“企业的发展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投入,投入的重点是人才”,这行字一直挂在华工科技企业展厅的核心位置。华工科技董事会秘书刘含树向记者介绍,“公司实施‘猎鹰计划’和‘青苗计划’,计划每年招募200名硕、博士毕业生,全球范围内,聚集、招聘、吸引优秀高层次人才加入到我们队伍中。”截至2022年底,华工科技约9000人的员工队伍中,将近1600名都是专职研发人员。
在各方的努力下,东湖高新区已经成为了一片年轻人高度集中的创新之城。目前,东湖高新区常住人口118.38万人,平均年龄仅32岁。
在的光芯片集成产线,向记者介绍各项生产环节的“90后”操作员毕业于武汉大学,对各个高精尖设备如数家珍的他已经是公司的技术骨干。在管理近300亿元资产的武汉光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独当一面负责财务工作的员工同样是“90后”,“我的同事基本都是‘90后’,说实话,我在光谷产投,已经不能算是年轻人了。”
要引入人才,更要留住人才。年轻的人口结构,带来了年轻的需求,给各级单位出了不少新的难题。在今年5月20日,东湖高新区婚姻登记处就经历了异常忙碌的一天,共接待了讨彩头的新婚夫妇376对,工作人员想尽办法确保平均一分半钟,就有一对新人领证合影的超高效率。再比如,为了激发年轻人当家作主的意愿,不少企业都在筹划全体员工持股计划。
省、市、区各级政府,也正持续不断地推出针对性政策,帮助企业争取人才、留住人才,巩固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突出优势,增强创新引领功能。
5月底,东湖高新区2023年度的“3551”创业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申报通道再度开启。该计划拟对创业人才给予首笔50万元无偿资助资金,在入选后五年内最高给予无偿资助资金1000万元;对优秀青年人才最高给予10万元/年无偿资助资金,连续资助三年。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介绍,自2009年起高新区持续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累计投入人才资金28.3亿元。
就在记者在东湖高新区走访时,注册于该区的武汉蓝电(830779)在北交所顺利上市。目前,光谷的逸飞激光、元丰电控、达梦数据库3家光谷企业也已过会,按计划均将于今年内上市,光谷累计上市(过会)公司数已达62家。
东湖高新区金融局副局长黄爱兰向记者介绍,在这62家公司中,光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占一半以上。同时,东湖高新区上市企业储备充分,当前还有4家企业在交易所在审、15家企业在辅导,2022年入库“金种子”企业143家,为打造“上市金谷”提供有力支撑。
而据Wind统计,目前A股市场注册地址在武汉的上市公司数量为77家、注册地在湖北的为141家。东湖高新区上市公司数量,分别占武汉市、湖北省上市公司数量的81%、44%。
黄爱兰表示, 东湖高新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重视由来已久,“在高新区的机构设置里面,我们是先有上市办才有金融办,那时的上市工作就像是做服务员,帮助企业解决各类行政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如今我们更强调主动出击,东湖高新区正在筹划并购母基金帮助拟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配置创业要素。”
这两天,金融局正在忙碌的工作之一,就是组织光谷企业申报《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上市的若干政策》中的年度奖励。这份文件提出,支持东湖高新区企业A股和境外上市,最高给予400万元奖励,对首次公开募集资金80%以上投资于东湖高新区的企业再给予一次性100万元追加奖励。支持企业新三板挂牌和在北交所上市,在北交所上市最高奖励不超过300万元。
以全面注册制为代表的一系列资本市场改革动作,则为光电子信息产业释放了政策红利。特别是改革后更富弹性的上市门槛,对光电子信息产业中融资需求大、发展初期盈利能力差或亏损、业绩兑现周期长但发展前景突出的硬科技企业明显利好。
信科移动(688387)就是在科创板的改革红利下,实现上市的代表企业之一。公司副总经理朱宇霞向记者介绍,“科创板及注册制的推出,突出强调‘硬科技’,公司主业高度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科创属性,使得公司在未盈利的情况下上市成为可能,解决了公司长期发展所需持续研发投入的资金瓶颈问题,科技与资本结合,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信科移动长期致力于我国自主可控的移动通信技术的标准制定及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TD-SCDMA标准成为3G国际标准之一、掌握4G TD-LTE核心基础专利、是5G标准制定和研发产业化核心力量,为我国移动通信领域实现“3G突破、4G跟随、5G引领”的历史性跨越作出了突出贡献。
信科移动常年保持收入比例20%以上的研发投入,在盈利方面存在一定压力。通过科创板IPO,公司成功募集资金超40亿元,将继续投入到多个5G项目的研发。同时,公司作为国内 IMT-2030(6G)推进组的核心力量,承担“宽带通信与新型网络”、“多模态网络与通信”专项等多项6G课题。
东湖高新区综合债权、股权等多重金融资源供给,搭建的科创金融机构体系也让信科移动受益良多。在上市前,信科移动曾实施A/B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60亿元,引入湖北长江5G基金等多个战略投资者,后者正是由东湖高新区引导设立。
黄爱兰介绍,光谷目前已集聚银行机构121家,其中科技支行28家,是全国科技支行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各类保险主体57家;公司34家,股权投资机构1200多家,私募基金管理人193家;地方金融组织116家,金融后台20家,科创金融机构(含股权投资)总量已超过1500家,初步形成与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科创金融机构体系。
“下一步我们肯定还是要突破性发展,作为战略性支撑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不能止步不前。”余季生表示,“我们的产业规模要突破、创新能力要突破、世界影响力要突破。我们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是,要至少培养1、2家千亿级的世界话语权的企业。”
作为创新能力、核心技术、世界影响力等多个指标的最终体现,产业规模一直是整个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要抓手。今年发布的《湖北省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即提出,要打造2家以上产值过500亿元的龙头企业(过千亿元企业1家),培育15家以上过百亿元企业,培育1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6个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
目前,光谷由62家公司构成,上市公司阵营规模庞大,但是市值居首的企业是从事医药行业的人福医药(600079),总市值为435亿元。光电子信息行业的华工科技、高德红外,分别以360亿元、334亿元的市值规模分列二、三位,均与500亿乃至1000亿的目标相距较远。
传统上,光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受限,与其在应用端的特点直接相关。光通信领域的市场规模,过去直接受限于运营商的资本开支。激光领域目前的主要应用领域是设备,工厂购买产线后往往是一次性开支,也决定了激光产业的规模难以快速扩大。
可喜的是,智能制造、AI算力、5G乃至6G应用的滚滚浪潮,有希望大幅提升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想象空间。
“作为最亮的光、最准的尺和最快的刀,激光技术在先进制造领域的应用其实可以说是‘无所不能,无处不在’。”刘含树表示,“目前,中国制造业运用到激光的比例仅仅20%,如果这一比例提升到50%,中国的智能制造将会是全球领先的。”同时,华工科技越发重视服务能力的建设,以打开更大的市场空间,公司正不断提升智能工厂规划设计能力,夯实工业云平台、数字孪生系统、机器视觉算法软实力,赋能更多的制造场景数字化转型。
ChatGPT以及近期6G概念的火爆,更是让光通信行业成为今年A股市场“最靓的仔”之一。兴业证券分析师王楠表示,以英伟达为代表的客户加大 AI 投资建设,带动配套高速光模块需求提升,而800G 光模块产业链成熟度较高且升级路径统一,相关企业有望显著受益AI算力提升。
汽车智能化的大趋势也被光谷企业以及产业规划者所瞩目,近两年普遍寻求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以华工科技为例,公司目前在传统装备领域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开发了一系列产品,其中代表产品三维五轴激光切割系统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排第一;此外积极布局激光智能大灯、通信超级网关、下一代激光雷达等智能化产品。
去年以来,在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的主导下,光谷在智能汽车制造领域引入资源,以寻求带动作用。2022年,签约集度武汉总部项目、引进亿纬锂能储能总部及研究院等优质项目。
“光谷造车实际上是顺势而为,核心主题是‘光车联动’。智能汽车将作为‘光芯屏端网’中的新一‘端’,实现光电信息产业的扩容升级。” 余季生解释道,“在智能汽车领域,光谷的产业基础较好,比如说智能传感模块、通信模块、智能显示模块、智慧大灯、、自动驾驶、北斗导航等等,光谷都有相应的企业。事实上,光谷已经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占据了核心地位,只是缺少整车集成。”
谈及下一步的规划,余季生表示,东湖高新区力争到2025年,光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达到7000亿元,带动武鄂黄黄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为武汉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奠定更加坚实的创新产业基础。
5月底6月初,我与同事到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实地探访了3天。该园区是我国光通信产业的发源地,2001年,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获批建立之后,相关企业在此加速聚集。该园区“中国光谷”的美名也就此开始传扬。
3天时间里,我们先后采访了华工科技、信科移动、联特科技、烽火通信4家上市公司,并与企业服务局、金融监管局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从产业演变来看,中国光谷几十年来聚“光”成“链”、聚“链”成“群”,实现了光电子信息产业从小到大、由点到面、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从产业容量来看,中国光谷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最近10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注册企业从2万多家增至12万多家,高科技企业从672家增至5300多家,瞪羚企业(即高成长企业)从30家增至559家,上市公司从29家增至60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达到95家,构建了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企业梯队。
从产业环境来看,35年前园区刚设立时,占地面积只有24平方公里,如今,518平方公里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在加紧建设中。光谷之“光”是产业形态,而“谷”是发展环境。518平方公里高质量的新“谷”,无疑为园区产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从产业依托来看,中国光谷聚集了42所高等院校、56个科研院所、3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8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到目前为止,已经有70多名院士、3000多名高层次人才、1万多位博士在园区工作;2021年中国光谷常住人口已达118万,比2020年增加16万多,是2010年的3倍,近一年半来,常住人口还在不断增长。
从产业布局来看,中国光谷几十年来执着“追光”,聚集各种力量全力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此基础上,中国光谷又从国家战略出发,努力打造“光(激光和光通信)芯(集成电路)屏(新型显示)端(智能终端)网(数字经济)”超能产业链。此外,生物医药行业也在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个规模更大、水平更高的产业体系,正在中国光谷加速形成。
随着核心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光谷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种影响已从国内延展到国外,于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光谷”就成了该园区新的奋斗目标。
从“一束光”到“一座城”,从“中国光谷”到“世界光谷”,武汉东湖新技术园区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产业聚集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劲。行走其间,我们也深受感染,浑身上下都充满着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