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艳江山如果时间倒回至2019年,如果你向路人提到李佳琦、李子柒,他们会十分兴奋和你讨论。但是今年,如果你在路上随便找个人,或许他们对于这些网络名人只会报之一笑。
不得不说,网红、直播等原本更倾向于一种娱乐,并没有太多人寄希望于他们能够带动销售。企业都有自己的售货员,线下兜售贩卖的能力其实也不比网红要差。奈何,2020年的一场疫情,线下销售遭受全面打击:店不让开,人不允许聚集。严格地管控下,大家只能通过线上来购物。竞争者没有了,这些网红自然就成为线上经济中最强的“售货员”:有趣的直播内容互动、前期积攒的流量基础、精心设计的话术,让他们的带货成绩直线飙升,“网红经济”也随之形成了。
“网红经济”到底有多赚钱?相关大数据交易平台的统计显示,号称“带货一哥”的李佳琦赚了将近2亿元。如果以2018年国内上市公司净利润指标看,2123家公司净利润可能不及一名“网红”。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观看“网红带货”的用户都是年轻人,他们的消费观念更前卫也更直接,更容易接受这种“冲击性”十足的直播带货形式。而“网红带货”的“鼓动性”,也刚好契合了当下快节奏时代年轻人群的消费心理和需求,从而实现“带货”的目的。
不过,2023年后,疫情管控已经成为过去式,那“网红经济”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首先,“网红经济”有自己的局限性。由于网红所输送的内容主要特征是娱乐性和专业性。所谓娱乐性主要体现在网红所输送的内容能够引起粉丝的兴趣和新鲜感,没有过高地要求网红所输出内容的质量,与此同时就是的手中对于网红的这种低质量的快餐内容产生厌烦,所以粉丝对于网红的兴趣维持的时间也很短暂,当新鲜感一过,网红便没有了任何价值。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如今不少大网红或停更掉粉、或销号退网,去中心化已成趋势。而网红自身能够带动的流量才是支撑网红经济的运作的基础,流量消失将意味着网红的商业价值已经不复从前。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从业者也让这个行业走向混乱。从行业分布来看,我国的网红相关企业最多分布于批发和零售业,有约1700家,占比38.5%;其次是住宿和餐饮业,有约1400家,占比32.8%。近年来,我国网红经济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年注册量逐年上涨,近5年来年度注册增速保持在50%以上。
然而,由于成为网红的门槛极低,没有任何学历要求。大部分网红没有文化素养,道德素质也十分低下,甚至很多网红在所分享的内容低级趣味,对人造成不好的影响。加上竞争者众多,竞争激烈,于是很多网红过多地表现出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态度,在追求金钱的同时并没有对其严格把控自己所推广的产品质质量。甚至为了吸引粉丝购买商品夸大其词,对消费者进行欺诈和误导,大量伪劣山寨产品层出不穷。
例如2020年12月网红辛巴宣传燕窝时带货翻车。《人民日报》曾指出:造假数据,向顾客推销伪劣产品都是坑害群众的恶劣行为。
由于野蛮生长,“网红”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流量与转化,另一方面是为博眼球不惜哗众取宠,从政策走向和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肯定不会长久。
此外,企业在接触网红带货中也明白了,从本质上,网红就是一个自带渠道的销售经理,企业需要评估的是投入产出比,私域销售、网络销售、传统商超……都是销售模式,只有直播带货能够带来最高性价比的时候,才会成为企业的首选。大V们的广告费报价往往不菲,比如抖音有近2000万粉丝的美妆博主骆王宇,网传广告费已达百万元左右。易梦玲、深夜徐老师、程十安等,也在70万至百万元不等。但是他们并没有创造更多的需求,所以导致他们的所能达到的宣传效果往往不及预期。
当企业逐渐从“认为付了坑位费,请了大主播就一定赚钱”的“迷信”中清醒过来,“网红经济”的泡沫也逐渐显现出来。互联网领域有一个经典定律叫摩尔定律,是指随着技术的发展,每过18个月性能就提高一倍。据调查显示,“网红”的生命周期远远短于18个月,很多“网红”尚未形成生命周期便会“夭折”。当网红都难于存活,何来“网红经济”。
从消费观来说,“网红经济”一旦成为一种名不副实的虚热,会把人们从对商品品质的科学判断,拉回到对某个红人的主观感受和盲从上。当今时代,人们更注重理性消费,网红经济就会因此持续走下坡路。
不过,这本身对网红的发展也不是一件坏事。当大家重新冷静之后,网红会重新接受自己作为“线上售货员”的身份,成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