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滋初体验粤语车上的人不耐烦地冲着桥上的轻生者骂:“妈的赶紧跳”,公交车上的人也打开车窗,挥着胳膊数“一、二、三”,接着全车人齐声大喊:“跳!”
陈思,是一名普通的业务员。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他都会骑着电动车,来大桥上巡逻,目的只有一个——劝生。
据官方不完全统计,自南京长江大桥通车以来,有2000多人在这里跳桥结束生命。
在死亡的渲染下,这座本是南京地标的大桥拥有了另一层身份——定人生死的「奈何桥」。
刚开始的时候,陈思抱着“宁可误会,不可放过”的想法,见有人在桥上徘徊就上前搭话,闹出过不少误会,甚至有时候直接挨了一巴掌。
渐渐地,陈思学聪明了,专盯着那些心事重重、神情恍惚的徘徊者。他说,现在百米之内,只需一眼,自己就能看出个大概。
陈思有一个习惯,每天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每天救人的经历,取名为《大桥日记》。迄今为止,陈思已经救了421条人命。
透过日记里记录的点滴,陈思发现金钱、感情、疾病往往是压垮轻生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女孩是来南京打工的,却误入了传销组织,以死相逼才逃了出来,已经好几天没有吃过饭。
这是陈思第一次在大桥上救下轻生者,也是这一次让陈思明白原来自杀的人是可以救的。
正如心理学博士张纯所说:“真想自杀的人,生的欲望和死的诱惑同时存在,这时候人极端矛盾,一句话可能就改变生死,所以宁愿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见着她的时候,平平坐在江边,两只腿泡在冰冷的江水里,任陈思怎么喊,都不理会。
父母离异后,平平一直是和残疾的爷爷相依为命,这么多年来,连一段饱饭也没吃上。
陈思劝导半天,依旧没有任何进展。直到男人要求陈思替自己写个证明,来证明自己的确受了冤屈。
可就是这样一张简陋的证明,让这个男人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被信任,他不想死了。
后来,陈思一遍遍地说:“想死的人其实都是善良的人。他们只是想解决痛苦,而不是害人,如果是后者,就不会想自杀。”
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人生中迈不过去的坎,如果有人愿意来拉自己一把,结局或许会变得不一样。
1990年,陈思,22岁。背着一百斤的大米,陈思就和老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南京讨生活。
当时,陈思在建筑工地上干活,每天推板车铲铁锹,身上穿的衬衫脱下来,抖会儿都是盐。
连工地的门卫大爷都瞧不起他们,嘲笑说:“你们这群人看到美女来了眼直勾勾的,可人家城里人宁愿跟狗睡觉,也不会跟你睡觉的”。
陈思本想赚钱补贴家用,也让自己能在城市立足。然而,现实的残酷,让陈思心灰意冷。
途中经过长江大桥,彼时,陈思还不知道每年会有超过数百条生命在这座大桥上消散。
大爹劝陈思:“回家有什么出息,我现在每天早饭三根油条,一碗豆浆,村里书记也没我吃得好。在这儿,只要不懒,饿不死你。”
听了大爹的话,陈思决定留下来,先在菜市场捡破烂,等攒足本钱后,开始卖菜的营生。
1996年,在老乡徐阿姨的帮助下,陈思开了一家小商店。生意好的时候,小商店每日利润能有千八百块。同一年,陈思和一个南京女孩结了婚,结婚的第二年,女儿出生。
曾经沿路要饭的穷小伙,如今已经把老家的草房变成了瓦房。时过境迁,陈思总会想起,当初是有人拉了自己一把。
2003年,寻常的一天,陈思在电视上看到新闻播报:一名宿迁的女大学生,抱着毕业证书从长江大桥上跳了下去。
那一刻,陈思感同身受:“他们只是被眼前的困难暂时吓傻了,只要有个人点醒他,让他脑子转过弯儿来,人生就还有转机。”
陈思亲身经过好几次,把人拉下桥后,对方趁着陈思不注意,再一次走上桥,一跃而下。
遇到想不开的人,陈思就会把对方带过来,让对方先吃上一顿热饭,再好好地开导和安抚。
他只是一名普通人,没有超能力,不能解决所有人的问题。但即使如此,陈思依然从不轻言放弃,而是一遍又一遍地坚持着。
正如陈思在日记里写道:“虽然我没有很多钱,但是我有时间、有力气。我有责任,我应该这样去从死神之手多拉一些生命回来!”
但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某次巡逻的路上,陈思接到一个未知来电。电话里的人高兴地跟陈思说:“陈大哥,还记得我吗?我是小周,我结婚啦。”
他们一看见陈思打手势,就会立即停下公交,打转向灯,让整个桥面的车停下来,不造成干扰。
每次陈思把轻生者带来吃饭的时候,夫妇俩就会在一旁帮忙搭把手,替陈思看顾好轻生者们,防止他们再次想不开。
陈思终于不是个例,在某些看不见的角落,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默默地守护着生命的珍贵。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筛选网络上有高度自杀倾向的评论,同时将监控数据反馈给救援团,由救援团成员对试图轻生者进行自杀干预。
2019年,在武昌火车站上,树洞救援团的成员成功地阻止了俩位网友相约自杀的行为。
全球每年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每40秒钟就有一人自杀死亡,而这种死亡是可以预防的。
就像陈思所说的:“我希望自己能做一支蜡烛,给他们一丝光明和希望。我相信人的力量,大家一起帮忙,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