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门高手在异世笔趣阁这里,背枕北岭,面临西江,上控苍梧,下制南海,是粤西咽喉之地。作为“西江明珠”“中国砚都”,肇庆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这里,冬不见严寒,夏不见酷暑,山川毓秀,物华天宝。请跟随着小编的步伐,来感受一下这个山水城市的另外一面。
“高要八卦村”名叫黎槎村,始建于南宋。这些房屋依山而建,环水而设,以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卦形排列,呈贺形分布,一座座一排排,一圈接一圈,玄机重重,风格独特。
村中有主巷15条,横巷84条,共99条巷道。整个古村呈大围屋、古屋、村道分布走向状似八卦圆形,周边是个圆形的护村池塘与环村大道,仅有南北两个出口与外界陆路相通,又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
陌生人走进去很容易被巷道所迷惑,窄长的古巷看似相通却已尽头,看似尽头却还相连。
四会因四水交汇而得名,与广州、平洲、揭阳并称广东四大翡翠批发市场,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玉器专业加工和销售基地之一。
而追溯四会与玉石的结缘,萌芽于清末民初。目前民间玉雕工艺在四会市东城、大沙、地豆、迳口、下茆等镇(街道)传承了近100年的历史。四会市建有玉器街、玉器城、玉器天光墟等专业市场,共有玉器加工厂、场、店等4000多家。
四会玉雕多以缅甸玉石为材料,以十二生肖、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为主要题材。四会玉雕也非常注重造型设计,善用“巧色”技法,所雕琢的鱼儿栩栩如生,达到了置水欲游的佳境。
2003年,四会市荣获“中国玉器之乡”称号,玉城也就成为了四会市的城市简称。
在怀集西南部的桥头镇有170多个岩洞,其中最大、最奇伟的要数燕岩,怀集著名的特产燕窝便产于此。
燕岩是我国内陆唯一的金丝燕窝产地。燕岩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洞内石笋如林,钟乳石幔如花似玉。每年春分过后,便有金丝燕千百,从南海的海岛崖穴远飞而来,结窝于崖穴,繁衍后代。
怀集的金丝燕窝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窝肉”,它是金丝燕在崖壁岩隙间筑巢时,口衔竹叶、松须等柔软植物纤维,混合着唾液吐出来的胶状物,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产于广东封开县的杏花鸡,是广东肇庆市的地理标志产品,居广东三大名鸡之首。在清朝年间,杏花鸡一直是用来向朝廷进贡的贡品。
和其他鸡不同的是,杏花鸡“颜值高”。它体形较小,形似“沙田柚”,有着柔顺的毛发,干净整洁又轻盈的模样,体形小却饱满的身体……
封开县坐落在北回归线上,“山环水绕水环山”,为杏花鸡提供了舒适的田园生活。杏花鸡在封开县内均有分布,年饲养量约100万只以上。
早在汉代,西江两岸城乡居民就有春节包裹蒸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埕甑裹蒸香”,旧时习俗,肇庆裹蒸“年晚”就开始进行。
肇庆裹蒸是用当地的冬叶包,里面放猪肉、绿豆、五花肉或者腊肠、咸蛋黄,用具有特殊香味的冬叶裹在一起,放进装着开水的大缸里,用柴火煲煮8至10个小时,直至五花肉、绿豆等香味融入糯米里。
做好的裹蒸食时甘香油滑,食后齿颊留香。除了自用外,还馈赠邻里亲友,乃至远送粤港澳,寄寓了肇庆人对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期望。
2009年10月,肇庆裹蒸制作技艺被公布为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7月,肇庆裹蒸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砚坑紫云谷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东南郊烂柯山,拥有端砚开采、加工的悠久历史,中国品质最好的端砚便出自于紫云谷的老坑、坑子、麻子坑三大名坑。
整个山谷里分布着众多的溪流、水潭、怪石,古朴斑驳的栈道边上不时地镶嵌着珍珠叠水瀑布,有着“广东小九寨”的美誉。
由于在肇庆名声远不如七星岩、鼎湖山,目前前去打卡的人并不算多,是一个非常适合放松娱乐的小众景区。
位于肇庆市德庆县永丰镇东北部的古蓬村,拥有粤西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建于明清时期的古祠堂群。
村内保存有10多座明清时期的祠堂,村里还有雕梁画栋的“镬耳屋”50多座和红砖古大屋150间。这些古屋祠堂上都刻有龙狮和各种兽类,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由于古蓬村人才辈出,得功者众多,因此村内的镬耳屋也越建越多。“镬耳”象征着官帽两耳,只许有功名的乡村使用,是当时家境殷实的标志。
古蓬村被列为德庆县文物保护单位、肇庆市首批名村、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20年,还登上了《人民日报》要闻四版“寻找最美乡村”栏目。
肇庆市广宁县,是全世界最大的青皮竹生长地之一。在大山深处的广宁,留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宁竹编。
竹编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古老而悠久,远古人类用竹搭棚遮风避雨,后来,民间艺人用竹篾编制成有形有态的艺术品,赋予了竹物文化内涵。
据了解,广宁青皮竹节长柔软,韧性好,特别适合于精细编织。竹编工艺包括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等工序,从锯成竹节,剖成篾片,细分竹丝,到编织成竹编用具,再到后期去毛刺、防霉防虫等,每道工序都由手工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