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皮网“双十一”期间,电商平台又迎来一波销售高峰,一手托两家的新型中介——“带货主播”也非常忙碌。中介这项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商业活动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再次红火,隔着屏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促成一笔笔交易。现在,从买东西、请保姆、找工作到买卖房屋、介绍对象……“线上中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介也称经纪人,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不过那时候叫“质人”。《周礼·地官司徒·司市/掌节》中记载“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车辇、珍异。凡卖儥(音yù)者,质剂焉”。“质剂”是西周时期的买卖合同,写在简牍上,一式两份,“大市以质,小市以剂”,都由官府制作。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史稿》中指出“质人,就是管理市场的经纪人,由他制发买卖的契券”。那时,质人的主要工作职能是为官府管理市场,不参与介绍买卖,与现代意义上的中介含义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对外交流频繁,外出远行需要用到车马,在马贩子与买家之间出现了中介——相马师,他们以专业知识来辨别马匹的好坏,促成交易来赚取佣金。此时的中介被称为“驵侩”(音zǎng kuài),驵侩通过马的牙齿来看马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给马定价,所以“驵侩”又称为“牙侩”。秦相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中记载“段干木,晋国之大驵(牙侩)也”。
随着经济发展,中介的业务范围开始从马匹生意向牛羊、丝绸、茶叶、田地等领域扩展,为交易双方牵线搭桥、撮合价格。但是当时的商品交换活动并不发达,中介收取佣金等交易规则尚未得到公认,人们对中介心存偏见。《南齐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南北朝时候,崔慰祖卖宅须四十五万,中介询问是否还能降价:“宁有减否?”崔慰祖不同意:“何容二价!”中介说:“君但责四十六万,一万见与。”意思是到时候,你跟买主说这套房卖46万,多卖的那1万归我。被崔慰祖严词拒绝了:“是即同君欺人,岂是我心乎?”可见,当时中介的获利行为还不太被认可。
官方对中介的管理也带有歧视的成分,晋朝律令规定:“侩卖者,皆当着巾,白帖额,题所侩卖者及姓名,一足着黑履,一足着白履”,即要求中介在戴的头巾上面写上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姓名,并让他们穿一只黑鞋、一只白鞋,表明在买方和卖方中间持中立态度。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中介的业务范围包括牲畜交易、奴婢买卖、房屋土地典当或买卖、丝绢买卖等各行各业。唐代中介的称呼也由“驵侩”变成了“牙人”“牙郎”,女性从业者被称为“牙婆”“牙嫂”。为什么把中介叫“牙人”?宋代孔平仲在《谈苑》中说道:“今人谓驵侩为牙,本谓之互郎,主互市事也,唐人书互作牙,互似牙字,因转为牙。”认为“牙郎”是由“互郎”一词转化而来。当时,在和少数民族交易的边境“互市”中,需要中介居间说和、促成交易,最有名的牙郎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了。《旧唐书》记载:“(安禄山)解六番语,为互市牙郎……(史思明)又解六番语,与禄山同为互市牙郎”。二人后来从军,做了十多年牙郎的安禄山特别善于揣度人心,认杨贵妃为义母,再加上他勇猛善战,因军功升为节度使,从而平步青云,后来引发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
唐朝时,出现了早期的中介机构——“邸店”和“车坊”,邸店和车坊本来是堆放货物以及供外地客商停放车马的地方,后来发展成集仓库、旅馆、商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唐律疏议》中记载“邸店者,居物之处为邸,沽卖之所为店”,商客住进邸店后,邸店主人或自己或与牙人联系,充当中间人,替商客购买或出售货物,介绍买主或卖主,提供洽谈交易场所,从中分取利润。唐朝中期邸店大量涌现,长安城东西两市“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甚至在乡村交通便利的地方也设有邸店。邸店中还经常可以看到外国商人,甚至长安设有专门的“波斯邸”。
唐朝还出现了不少专业性牙人的称谓,如牛马买卖中介称马牙,粮食买卖中介称米牙,田产、屋宅买卖中介称庄宅牙人,甚至还有人口买卖中介,称“牙嫂”。
宋朝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朝的十几个增加到了四十多个,而且首次出现了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为防止偷税漏税,官府从法律层面将牙人作为契约成立的必备要件确立下来,《宋刑统》规定“田宅交易,须凭牙保,违者准盗论”,就是说买卖房子和土地,必须由牙人经手,否则就按偷盗论处。北宋王溥所撰书籍《五代会要》有“如是产业、人口、畜乘,须凭牙保,此外并不得辄置”的记载。当时之所以规定买卖房屋、奴隶、牲口必须通过牙人,是因为交易只有通过牙人经手,官府才能收税,私人交易官府收不到税。宋朝法律还规定典器必须要由牙人来担保,如果牙人促成的契约出现问题,他们还需要赔偿。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牙人交易的画面。
为了加强对牙人的管理,宋朝还规定:经官府登记批准,并发给类似营业执照的“身牌”后,才能从事牙人的活动。“身牌”上有对牙人的各种约束,时人称为“牙人付身牌约束”,如宋人李元弼《作邑自箴》所载:“某县某色牙人某人付身牌开坐县司约束如后:不得将未经印税物货交易。买卖主当面自成交易者,牙人不得阻障。不得高抬价例,赊卖物货,拖延留滞客旅。”
除了营业执照“身牌”外,还有专门的组织“牙行”以及《牙保法》对牙人进行管理。此外,在边境中的榷场交易,采取全封闭的“隔山买卖”方式,由牙人评定货色等级、兜揽承交、收取牙税,交易双方不得直接接触,买卖中的具体事宜皆由牙人斡旋处理。牙人既是“合市者”,又是官府的边关贸易财政管理人员。
在文人士大夫眼里,为了挣钱整天汲汲营营的牙人有辱斯文,再加上有些牙人欺行霸市、垄断市场,导致牙人的名声一落千丈。比如《水浒传》中,戴宗和李逵要买鱼,船家说:“今日的活鱼,还在船内,等鱼牙主人不来,未曾敢卖动,因此,未有好鲜鱼。”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再嫁张汝舟之后反目,在《投内翰綦公崇礼书》中愤愤写道:“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这话的意思就是真可惜我这么清清白白一个人,跟了张汝舟这么个“驵侩”般低劣的小人。
到了元朝,由于战争给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再加上人口占大多数的汉人和南人被列为三四等民族,商业萎缩,中介也无从发展,甚至到了明朝初期,中介行业还没有得到恢复。洪武初年,明太祖下令:“天下府州县镇店去处,不许有官牙私牙。一切客商应有货物,照例投税之后,听从发卖。凡有称系官牙私牙,许邻里坊厢拿获赴京,以凭迁徙化外……”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与市场的扩大,没有牙人在经济体系中搭桥、周旋、担保,市场很难活跃,因此洪武后期,《大明律》不仅允许个体私牙存在,还允许作为行号的“牙行”存在,但必须经官府批准,称为“官牙”,选有资产者担任,同时负有代替官府收税的义务。
明朝中叶,社会经济日趋繁荣,牙行在商品交易中的作用也更加显著,于是有了“买货无牙,秤轻物假;卖者无牙,银伪价盲”“买卖要牙人,装载要埠”等说法。清朝的牙行制度承袭明朝,并在此基础上予以补充和规范。
清朝,还由牙行经营和管理对外贸易,职责包括购销一切外来商品,代替外商购买出口货物,担保、代缴关税等。福建的厦门洋行、浙江的宁波商总、广东的广州十三行,均具有以上的职能。广州十三行的总商伍秉鉴在2001年被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评为上一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之一,被誉为大清朝的“世界首富”。
当时,牙人的准入门槛较低,获利速度较快,对这个行业有“早晨没饭吃,晚上有马骑”的说法,令很多贫苦百姓羡慕。明清两代,牙人从业人数成千上万。据明嘉靖《莱芜县志》,莱芜县全县13个市集,共有牙行208家之多。明崇祯年间,杨嗣昌向皇帝的奏疏中提到,一年从牙人那里征收的牙税就有六十七万五千两。清雍正年间,湖北一省“经纪牙行共五千二百四十二户”。还有不少读书人“弃儒从牙”,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唐甄就做过牙人,并颇为自得。但牙人能做到富可敌国的也只是少数,大多数牙人只是小本经营,养家糊口罢了。
▲12月2日,一名网络女主播在展会现场进行网络直播,推销农产品。当日,第八届四川农业博览会在成都启幕。(图片来自中新社)
鸦片战争以后,出现了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和经理人——买办。十九世纪末,外国在华洋行达九百三十三所,买办已有万人以上,如英国的怡和洋行在上海直属机构有二十九个,设正副买办五十余人。买办利用外商在华的经济特权,建立了一个由口岸城市通向内地市场的洋货推销网,同时为外商收购茶叶、丝绸等土产。买办的收入除了固定薪金外,还有佣金和回扣,或者作为外商企业合伙人获得一部分利润。不少买办靠这些收入,在短时间内聚敛了丰厚的财富。报纸说他们:“顷刻间,千金赤手可致,起家巨万”。著名的晚清“四大买办”之一郑观应曾写下《盛世危言》,提出了“习兵战不如习商战”的论断。
此外,清末还学习、引进了西方制度,成立了各种性质的交易所。到民国时期,交易所遍及上海、北京、天津等各大都市,出现了股票经纪人、债券经纪人、期货经纪人等新兴中介,实现了我国牙人的“现代化转型”。其中,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最早由孙中山发起,蒋介石在这里当过经纪人,跟着陈果夫炒股票。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介业务一度受到限制。改革开放以后,中介业务步入正轨,走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化领域有包括明星经纪人、演艺中介在内的文化经纪人;在房屋买卖领域可以看到大街小巷遍布门店的房地产经纪人;在婚恋交友领域除了传统的红娘外,各类婚恋交友网站作为中介平台让无数单身男女千里姻缘一线牵;而从事金融、保险、证券、期货、科技等行业的专业经纪人,获得专业经纪人员资格证书后上岗任职,为金融、科技等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诞生仅7年多的带货主播现在已经成为零售消费市场里的关键角色……不管称呼和形式如何变,千百年来,“一手托两家”的中介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趋势下,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国外早期的中介被称为“broker”(经纪人)。对于这个名称的起源有很多不同说法,但无可争议的是,早在1285年,“broker”一词就出现在了英国《国会法案》中,该法案规定:“未经市场主管官员、市长或市参议员许可并宣誓就职者,不可在伦敦城行使经纪人职责。”但这个“经纪人职责”是什么,并不明确。
直到17世纪后期,股票交易与投行在英国成为一个行业,“broker”这一术语开始被用于称呼买卖股份或股票的人,即“股票经纪人”。1698年,伦敦的股票经纪人有了他们专用的交易场所。
美国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建立于18世纪早期的费城,美国的股票经纪人也随之产生。1817年,纽约股票交易场所(纽约证券交易所前身)建成,之后股票和股票经纪人迅速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国外经纪人分类很细,除了股票经纪人,保险经纪人和房产经纪人也是其中的两个大类。
保险经纪人源于海上保险。1556年,西班牙国王菲勒二世就颁布了有关对保险经纪人加以管理的法令。另有资料显示,当时海上贸易的风险很大,海上事故经常发生,在伦敦保险市场,没有一个承保人敢于承担一次航行的全部风险,他们每个人只能承担保险金额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利用有丰富保险专业知识和了解市场行情的人作为中介,将超出单独承保人能力部分的承保危险和保额在其他承保人之间分摊,英国的保险经纪人也由此产生。最初的保险经纪人大部分是无组织的,他们有的是商人,有的是地主,有的是银行家,但都是具有丰富的保险专业知识,并且深谙航海风险的“内行人”。
1720年,英国国王特许皇家交易所和伦敦保险公司专营海上保险,保险经纪人有了官方认可的固定场所撮合保险。他们最初只做海上保险、火灾保险等业务,之后又开发了盗窃险、信用保险、家庭综合保险、汽车保险等险种的经纪业务,并快速向海外扩张。
国外现代房产经纪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房地产服务和保护房地产经纪人的利益,1908年,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成立。20世纪50年代,美国房地产经纪人行业开始迅速发展,在这个时期,房地产经纪人的角色开始从单纯的中介转变为综合服务提供者,不仅提供买卖房屋的服务,还提供房屋贷款、保险、房屋检查和房屋维修等服务。
相比于国内的经纪人,除了上述三大类,国外的体育经纪人、演艺经纪人、文化经纪人也很有特色。近年来,国外数据经纪人也发展很快,数据经纪人(Data Broker)通过各种渠道采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经许可后,向与消费者没有直接关系的企业出售该信息。有机构统计,2021年美国数据交易规模已达306亿美元,居世界第一。
新中国成立前,北京的房产中介叫“拉房纤儿的”,其实就是打听买卖信息进行撮合,常聚于茶馆交换信息,也被称为“跑纤”或“纤手”。中介费按房价的5%左右的比例收取,这笔钱由买卖双方共同支付,“成”三“破”二。买房的是“成”,指的是买入资产成功;卖房的是“破”,指的是卖出资产。新中国成立后,住房由国家投资建设和分配,房屋不通过市场交易,“拉房纤儿的”基本消失。
1998年,我国开始房改后,停止了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让房地产走入了市场,北京的房屋中介市场开始兴起,但是当时市场不太正规,没有明确的中介费,很多“房虫”靠“吃差价”赚取巨额利润,坑蒙拐骗的现象也不少。直到建设部发布《中国房地产经纪执业规则》,以法规形式明令禁止中介吃差价,中介费才固定下来,二手房交易流程也逐渐正规化。(完)(原标题:商中之商 中介的千年之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