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魔法大战乱码上海市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内,一位参观者正在通过屏幕查看中共四大《中国第二次修正章程》。 记者 刘金梦 摄
上海是中国的诞生地。从石库门到,由几十人的小团体到拥有9000余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带领人民的百年奋斗,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闪耀出灿烂的真理光芒,让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走上了光明的复兴道路。
这几年,上海全面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除建设中共一大纪念馆外,一批革命旧址得到或正在修缮,一批“红色文化”相关的展览展陈、理论课题、活动项目和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把上海这座城市的大红底色擦得更亮更闪,“党的诞生地”已成上海鲜亮名片。
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过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中共二大和中共四大,都与石库门有着不解之缘。
作为最引人注目的红色地标,上海的三大红色场馆于2020年11月暂停开放,从场馆到展陈全方位修缮、改造与升级,将在今年7月1日前,以良好风貌迎接建党百年。
位于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是典型的石库门建筑,建造于1920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1921年7月23日,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这里召开,制定并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宣告中国的诞生。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已历经多次修缮,此次修缮是自2000年以来最为彻底的一次,包括建筑外立面、屋顶、门窗、地板等都将进行全面修缮。同时,与旧址一街之隔的新馆也是石库门样式,青砖红砖镶嵌的清水外墙,门头门尾处处体现着石库门元素,既能不破坏石库门保护区文化肌理,又能反映建党时期风貌。
如果说中共一大是日出东方,中共二大就是明灯指路。1922年7月,在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中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首部党章就在这里诞生。
修缮严格遵循“修旧如故”原则。“我们要让老房子恢复当年的原貌,展示良好的形象。”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尤玮表示,“二大会址这两栋建筑始建于1915年,如今已100多岁了,但是我们这里的老房子‘正青春’,它焕发的是青春活力。我们希望老房子以崭新面貌迎接建党百年。”
近年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参观量呈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18年起,参观量连续两年突破140万人次,打破了建馆60多年来的纪录;2020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一度闭馆,全年参观量仍突破50万人次。
“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梦想起航的地方,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来到这里参观,是一种精神的溯源和洗礼。”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说。
“新建展馆总建筑面积约9600平方米,包括基本陈列展厅、报告厅、观众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较此前老展厅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大幅提升。”徐明透露,建成后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将有中共一大会址、宣誓大厅、新建展馆等部分组成。
二大纪念馆将对场馆部分空间布局、展陈形式及部分展陈内容进行调整优化,将重新布置序厅宣誓区陈列,突出仪式教育规范性与神圣感。尤玮介绍说,一切都是为凸显“石库门里的纪念馆”这一理念。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虹口秘密召开,是党的支部建设起点。”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童科说,此次修缮改造将对主展厅进行较大调整,增加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展示,凸显科技性。
百年回首,三大红色地标似乎还是那青墙红砖,还是那乌黑木门,但走出天井,世界早已翻天覆地。对于为何要建一大纪念馆新馆,徐明说,就是为了更加全面系统地展示建党历程、展示建党故事、彰显建党初心、弘扬建党精神,让真理的光芒更璀璨。
近百年来,中国的红色血脉,早已与上海的城市文脉深深融合。上海在理论研究、新闻宣传、文艺创作等方面都有丰硕成果。
上海立项市社科规划“党的诞生地史料挖掘与建党精神研究”专项课题30项、“中国建党百年系列”专项20项,连续举办4届“中国的创建与上海”全国学术研讨会,并成立上海红色文化研究院,组建党的创建史理论宣讲团队,开展主题宣讲约660场次,受众约29万人;基层宣讲团队开展宣讲约1.1万场次,覆盖听众超155万人。
随着上海市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中心的成立,以党的创建、建设和人精神风貌为研究重点的理论著作出版工作全力推进,目前已推出《战上海》《革命者》《中国建设史》等超过50种精品主题读物。
“从石库门到”上海美术作品展应观众要求两次延展,参观人数突破百万人次;建党百年重点影片《1921》已于去年底杀青,正在抓紧后期制作;电视剧《在一起》《功勋》《大国担当》《光荣与梦想》入选国家广电总局“4+2+1”重点剧目。
在社会宣传方面,这几年先后举办庆祝建党95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等多个大型主题展览,线万人次,线万。(记者 钱培坚 刘金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