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修女号上的叛变如果你想挑对象、找朋友、聊八卦、孤单的时候有人陪伴,那很有必要关注一下。
《三十而已》讲了3个30岁女人不同的生活:雷厉风行的全职太太发现丈夫出轨、为了事业打拼的未婚女遇“烂桃花”、意外怀孕的普通妻子面对婚姻危机。
至于《二十不惑》,人物关系就比较简单啦,同一屋檐下四个小姑娘面对挫折一起成长。
“不敢看《二十不惑》,因为那是我想回但回不去的青春;不敢看《三十而已》,因为那是我即将要面对的生活。”
事实上,并不只有20多岁的人承担巨大压力,只是他们在这个年龄段,找不到一个自己的定位,所以更加迷茫。
这些年受大众的影响,几乎每个人的思维定式都是:20岁应该有场青春恋爱,30岁应该有个家庭。
以致于,大家都逐渐开始自我怀疑:我没有按照人生的时间线进行,我是不是这个时代的怪人?
前两集的伏笔是,女主和大学男朋友共同竞争一家大公司,更加优秀的男友意外落选回老家工作,留下女主一人在魔都打拼。
然后,女主就遇到了邻居大暖男、明星小奶狗、香港商人,甚至被富商当成“金丝雀”......
现在很多电视剧,都喜欢在剧名里用城市或者年龄博人眼球。记得早几年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北京青年》,就是两个热词的完美结合呀。
打开一看,原来是一群有钱的北京人儿,打着“重走青春”的口号在国内游山玩水的故事。
大城市固然好,但是国家也在搞各种区域规划发展,人才引进战略,今年还要实现全面小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可以反哺一方水土。大城市只提供机会给真正努力的人,而不是你要一头栽进别人口中的“好地方”。
就拿出国读书这事举例,大家脑海中的第一反应还是22岁读完大学,本科毕业就出国深造。
但其实你要知道,30岁之后,等你事业稳定、资源优质了,你仍然可以出国,仍然可以深造,甚至你可以匹配到更好的资源,拿到更好的合作。
39岁依旧单身但是渴望恋爱的金莎、33岁因为和前任的纠葛经常被嘲讽的张雨绮、节目中才公开承认已经离婚的白冰、姐弟恋备受争议的伊能静、钟丽缇......
很多观众看到这段纷纷吐槽:“张雨绮挑男人的眼光就不要帮金莎介绍对象了吧......”、“伊能静阿姨,不愧是姐弟恋的人,很会教”等等。
这群人,说白了就是酸。法律都没规定要不要结婚,要结几次,离个婚干你毛事?
如果说20岁之前不来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人生就不完美,那23岁就被求婚,又有几个人能体验到的呢?
抛开故事,其实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和别人比较,明明自己不比别人差,但为什么总认为自己过得不好?
三个月的异地恋未必不如三年的同居更加刻骨铭心,长跑九年结婚后未必就能过好一辈子。
生活里最不该有优越感的事,就是把一整段人生分割,然后挑出某一个时间节点去和别人比较。
“站在三十岁的门口了,知不知道什么叫三十而立啊?三十得干成点事,因为老天爷是最公平的,在每个人的三十岁,都准备了一个特别好的机遇,抓住了就抓住了,抓不住还不明白的,就在这个分水岭上,一路下坡而去了。”
30岁的马云还在卖袜子,隔壁特朗普爷爷70岁才改名为“川建国”入住白宫。
越来越多的人25、26岁毕业,有些专业甚至需要更久的积淀,三十岁才找准定位。这些都是常态,搁哪儿轰轰烈烈人生转折?
恰恰相反,就拿有些人前30年的认知和经历程度来看......老天爷凭啥在他30岁的时候给他机遇?再给他30年也成功不了。
说人话也就是,一个人从客观上来讲,明明可以获得这项成就,但就是不敢承认自己能做到。
韩国女团出身的王霏霏在《浪姐》表演中有一些细小的失误,是观众都看不出的那种。
别人的夸奖,未必违心,但也不见得是好事。能够对自己有着最清晰认识的人,永远是你自己。
姐姐们的表现,就是一种“配得感”。她们的表演本身就很出彩,年龄在这里反而成为了加分项。
讲真,张雨绮自嘲和同组成员之间“一个敢夸,一个敢信”时,我挺佩服这种心态的。
当你相信自己配得上好东西时,你就真的能得到,多少岁,做什么事,根本无所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