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念什么跟4个多月前见面时相比,Ole更瘦了一圈,尽管已经是这一天里接受的第6个单独采访,但他的表达欲望明显比上一次强烈。他把这称为“尚未适应从准备阶段到明天就要开幕”的神经反应。
A:从我们的3个开幕展览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设计的价值”是一个探讨设计在历史长河中对社会产生了何种影响的展览。为了这个展览,英国V&A博物馆专门从自己的藏品中精选了超过250件、涉及上下近千年历史的展品,以思辨的逻辑将它们展陈出来,让大家看到设计的本质。“数字之维”展是关于当下最前沿的一些数字化技术浸入设计的体验式展览,它显然是跟深圳这个与“电子”、“数位”等关键词息息相关的城市有着很强对应性的,但我们通过它要表达的其实又是数字技术世界里的“人”的因素,所以它要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设计的魅力。同时“筑·梦——槇文彦与槇综合计画事务所设计展”则体现的是这座艺术中心的建筑师槇文彦先生个人在设计领域内的努力探索,这实际上也展现了设计的“质量”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三个部分让大家了解到,在当今世界,做设计光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立足社会的眼界。这种设计社会性的体现正是“设计互联”所关注的。
Q:设计互联作为英国V&A首个国际合作项目对中英双方来说都意义非凡,你作为馆长希望借由这座博物馆展示些什么?
A:的确,这次与V&A的合作是带来了一种绝对的世界水平。我们“设计互联”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展览、活动,甚至包括这个建筑本身,让中国的民众看到设计的力量,看到设计对于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能做些什么。“设计互联”的关键词是链接、包容、交互、贯通,它既是一个名词——社群,又是一个动词——用设计刺激与构建出一个社群。同时,因为与深圳这座城市的关系,我们也会更多地关注设计与社会、与产业之间的互利关系,用设计的力量为以深圳为代表的“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意”尽一份力。
毛毡苔(Sundew)by Elaine Ng 吴燕玲,2016,材料采用施华洛世奇水晶布料融合的无纺布织品
作为本次开幕展的主展,“数字之维”(Minding the digital)由国际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MVRDV设计,它从名字开始就昭示着设计的未来与可能性。这个切入角度不仅带有前沿性,也跟深圳这座城市关系紧密。展览汇集了50位(组)全球的新锐艺术家,用沉浸式的体验方法带观者领略当下数字化对世界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影响,探索设计如何融合科技革新与人文价值。
展览分为3个版块:第一部分着重探讨了当下设计领域,人类创造力与机器智能之间的“相遇”;第二部分呈现了一系列设计实践,利用数字技术采集数据,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学习我们身心的变化,重新激活我们与自身、与他人及与历史之间的联结;第三部分则让观者直接体验并参与到数字化设计的过程中来,感受设计如何在数字化的进程中成为产业升级与社会创新的驱动力。从3D打印的服装,到数字技术制造生成的家具;从能以声光回应我们肢体动作的感应球,到纯视觉的影像作品……3个部分层层递进,梳理和展现了数字技术及互联网+政策与中国设计生态发展的关系。
左一椅子为:木质仿塑料椅,Maarten Baas于2008年设计。Maarten Baas的木雕家具取材于传统手工艺和中国当代批量生产大文化现象的交叉。这件木质仿塑料椅通过奢侈的手工方式和榆木原料复制了一把基本造型的塑料草坪椅。这一复制过程反映了大规模生产的日常用品与珍贵的手作工艺品之间的对比。
作为设计互联的半常设展览,在V&A展馆展出的“设计的价值”展览是设计互联与英国V&A博物馆联合呈现的V&A馆藏精华大展,并将维持至少2年的展出时间。该展览由Sam Jacob Studio担纲设计,从公元900年到当下,选取了一千多年里的具有代表性的近300件展品,包括时装、摄影、家具、电子产品,甚至平面设计等,从广义上探索了设计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在有落地式玻璃幕墙面向户外绿地的园景展厅内,“筑。梦”向我们展示了槇文彦的建筑设计理念、作品、解析、思考以及各种实践。通过重点关注槇文彦既往作品背后的基本概念,反映出他60余年职业生涯中的不断探索。
1928年出生在东京的槇文彦绝对称得上建筑界泰斗,也是日本在世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代表人物。他戏称自己非常得益于年纪之大,才能在近60年的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历史上多个重要时刻——譬如日本战后的重建、纽约世贸中心归零地(Ground Zero)的重建;乌托邦思想新陈代谢主义和国际现代主义的兴盛、20世纪80、9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崛起……这也铸就了他积极适应不同时代需求,创造出众多立足当下、当地的地标性建筑的能力。在东京大学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的他,又于上世纪50年代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讲学,随后返回日本成立建筑事务所——槇综合计画事务所。1959-1960年间,他前往亚洲各地、中东和欧洲的许多城市游历,对不同文化和年代的建筑进行研究,并因此完成了他的代表性著作《集群形态研究》。如此种种经历形成了他作品中东西融汇的建筑语言,以及城市主义的国际美学观。
他的代表作品不胜枚举,如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东京华哥尔艺术中心、代官山集合住宅、东京体育馆、纽约世贸中心4号楼(重建项目)、阿迦汗博物馆等。在他的建筑实践里,他一直关注着“集群形态”的相互关系、“朦胧整体”的概念,以及日本文化中关于“奥”(oku这个理念,即一个吸引视线的焦点或无形的中心等问题。他始终强调建筑的社会性与开放性,呼吁人们应该更关注空间关系而非建筑结构,认为空间比建筑物本身更为灵活,并能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使用可能。也因为这种严谨的建筑实践,1993年度的普利兹克大奖被授予给他。
设计互联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是槇文彦在中国的首个项目,从一开始他就摒弃了任何“吸睛”或“酷炫”的想法。作为一个拥有世界水平的设计博物馆建筑,槇文彦希望这建筑所营造出的空间本身就能构筑出一个利于生态循环的“迷你城市”。宏伟的白色建筑是他标志性的现代主义风格,设计受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城市环境启发,拥有符合各种活动需求的功能空间,以3个大型广场为中心,6个展馆作为博物馆和临时展览空间,穿插于餐厅、商店、剧院和大型多功能厅之间,可以吸引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群来参与其中。
Q: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你都没有在中国的项目,这一次是什么打动了你来接受这个项目委托的?
A: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的确有过多次中国的委托来找到我们,但因为我听说在中国做项目很多都是开始由外国建筑师设计,到后面都要由中国的建筑师来接手,这就成为我迟迟下不了决心的原因。因为我坚持不论项目大小,都一定要由我和我的团队亲自跟进到底的做法,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而这一次,招商蛇口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和信任,非常尊重我们设计方,让我们全程把控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所以最终促成了这次的合作,也令我在中国的首个设计作品得以面世。
Q:这个艺术中心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你在设计的时候是不是着重考虑了这一因素?
A:是的,正如你所说,我们在第一次看到招商蛇口把这块面海、环山、近城市的最好的土地留给这个项目时觉得很感动,就想一定要设计出配得上这块土地的作品。一方面它是点对点跟香港最近的地方之一,海对面清晰可见就是香港,这就像一种精神上的“位置”。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去香港,是60年前,当时对香港的发展速度和发达状态感到十分吃惊,而几十年后,当我第一次来到深圳时,发现这里在发生的就跟当时的香港一样,所以这也是一个启发。另一方面,当然因为它绝佳的地理位置,我让这个建筑的3个主体空间分别面向海、山、城3重视野,力求能将这种地理上的优势和关系都展现、揉合起来。
Q:你一直很强调建筑设计的社会性。在这个项目上,你具体是怎样来展现它的社会性的?
A:我是受现代主义训练出的建筑师,我上学那时候,老师总是让我们思考建筑之美、功能与力量之间的问题。但现在有西方的研究学者指出,建筑不仅要美,更要进一步激发人们的愉悦感,因为美会受到每个人文化背景、代际关系、成长环境、历史等诸多问题的影响,但愉悦感却是一种人类的自然反应。我认为这种让人感觉到的恒久的愉悦是能由空间提供的,这便是实现建筑社会性的一个可能,因为美没有恒定标准,可能不是人人能够理解,但是愉悦的感觉却人人都会产生。具体到这个项目,我希望它不仅是让身在其中的人感到便利、舒适、愉悦,就算是那些并不打算进来,而只是路过的人看到它也会觉得和谐、舒服、愉快。它必须成为这个城市、这个地方的一个有机体,人们不一定非要来看展览,他们也许有的只想来喝杯咖啡,有的只想来绿地里散步晒太阳,或者去平台上看海……但任何动作在这里都是舒服、自然的,让人内心愉悦的,不同的人群都能各得其所的,那它就算不辱使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