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江湖 邵音音广告是经济环境的晴雨表。如果连续去看一整年的走势,不少大厂的广告收入呈现着不同程度的负增长。
不单是外部环境影响,企业本身的“降本增效”策略也成为了时下主旋律,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在内的互联网头部公司,广告业务增长放缓,但整体逐步回暖。
从2022年Q1-Q3各互联网公司广告营收榜单中,谁做到了逆势增长?互联网广告整体又呈现何种态势?
疫情和经济的下行给很多企业造成了困难,但可以确定的是,已经开始出现明确的复苏迹象。2022年Q1-Q2可以说是一场互联网寒冬,互联网种子选手BAT都走了不同程度的下坡路。
阿里巴巴从-0.31%降到-10.12%,腾讯从-17.56%降到-18.37%,百度从-6.44%降到-12.29%。而从Q2-Q3的数据上来看,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互联网广告市场开始逐渐走出前两个季度的低谷。
这里可以推测可能与大环境的放开与经济上行密切相关,不仅仅是消费者在疫情期间保守的消费观,企业同样也在谨慎踱步。
在一众负增长的互联网公司中,拼多多还保持着高速增长并且位列榜单第二,成为了数据中的一股清流,之所以拼多多能够取得如此成绩,离不开平台的相关政策。
在去年618期间,拼多多开辟了“品牌专场”,据官方统计首批报名的国内外品牌就达到了500多家,涉及衣食住行全品类。品牌的引入,自然而然带动起拼多多的广告业务。因此在二季度,拼多多以39.23%的同比增速,成为了所有可比互联网大厂中广告收入增速最快的公司。
从中国广告市场投放层面上看,2022年整体呈现复苏局势,但仍然不及2021年同期水平。
阿里巴巴作为全年中广告营收最好的互联网公司,尽管实现了664.97亿的营收,但与去年同期相比还是下降了6.51%。
这里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就如疫情期间的发货和送货不及时,再如直播、短视频更加便捷的购物方式出现,大众购物体验是在上升,但同样的,退货也更加便捷了。
腾讯营收好转但仍然处于负增长状态,这里得益于腾讯主流的游戏和社交层面所给予的贡献,另一方面则是视频号的蓄势生长,带来了新的广告增量。
作为广告营收数据中的一匹黑马,拼多多去年成绩异常亮眼,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广告营收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这是流量表现的体现。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疫情期间,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会减少开支,以应对外部不确定的情况,就比如日常可能会来一杯下午茶,但此时可能更愿意把钱存起来。低消费欲望催生了保守型消费势态的形成,对于互联网公司同样如此。
近几年,“降本增效”一直是企业挂在嘴边的热词,品牌不单是削减了广告预算,更多追求的是如何让钱花的更“有效”,类似花小钱办大事,时刻关注投资回报率(ROI)。这也让转化效率更优的电商类广告和短视频广告得宠。
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从2019年-2023年,电商类广告从39.6%到48.0%呈现增长的态势,而短视频广告同样如此,从原本的10.3%到17.4%。原本有着不少占比的泛资讯广告不再受宠。
得益于电商业务,快手也在2022年实现了正增长,广告营收保持在了115亿元上下。
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快手扩大了其电商业务的规模,并借助平台流量和闭环生态的转化效率,短视频广告的优势凸显。
由于高融合的场景渗透,用户在观看的时候更容易被其中场景、内容所代入,形成了更多的“即时消费”,简单来说,冲动购买在短视频电商中更容易发生。
腾讯也在视频号中找到了变现新出口,腾讯总裁刘炽平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说到:“视频号的商业化水平不断提升,随着客户预算和营收的增长,季度营收有望达到10亿元”。
2022上半年可以说是对每个互联网公司的考验,在Morketing统计的20家互联网上市公司中,只有8家公司的广告营收实现同比增长,其余12家均出现负增长情况
广告营收体量的排名逐渐趋于稳定,例如阿里巴巴、拼多多、腾讯、京东、百度,区别的只是偶尔互换位置,但行业逐渐往多极化发展,而并非两极分化。
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某种程度上可以比较好的应对外部环境。互联网公司深谙此理。在疫情和大环境下都走上了“降本增效”的道路。
在营销费用对比上,除了拼多多外,其他企业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缩减,其中阿里巴巴和腾讯降幅最为明显,这也反应了企业对抗外部环境的一个即时策略。
头部互联网企业在面对严峻外界考验之时,都在通过控制营销费用、优化运营成本等系列措施提高收入质量。这一策略无疑更为稳健。
所谓“降低成本”,并不是单纯的指降低营销费用,而是应该把钱花在刀刃上,但这也会延伸出另一个问题:投入少量金钱掀起行业大浪的情况有,但这份幸运不一定会降临在每个企业上。
约翰·沃纳梅克曾说:“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都被浪费掉了,可不知道到底浪费在哪里?”。“浪费的一半广告费”被人称为广告营销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说:要想做到广告完全不浪费,几乎是不可能的。
换句话说,用精细化的营销策略来提高整体收入质量和利润水平,这一方式可以有,但这也将更考验互联网公司对于局势和时代的洞察,行业多极化发展之下,更需要审时度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