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议用“融媒体”代替“全媒体”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7/24 21:06:15 | 【字体:小 大】 |
哀伤苔何谓“全媒体”?搜索国外的Elsevier(SDOL)数据库、EBSCO全文数据库以及Springer外文期刊,发现“全媒体”(omnimedia)以专有名词的形式出现在一个叫作MarthaStewartLivingOmnimedia(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的家政公司名称中。可见,作为一个新闻传播学术语的“全媒体”并未为国外新闻传播学界所提及。
相比之下,“全媒体”这个词在中国业界、学界广泛流行,一些媒体机构在实际操作中以此决定媒介融合的进程。媒介学者唐润华在《走出“全媒体”的集体迷思》一文中指出:“现在业界和学界所说的‘全媒体’,是一个既涉及载体形式,又包括内容形式,还包括技术平台的集大成者。如此一个‘大而全’的东西,显然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内涵和外延都很清晰的定义。”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全媒体”的概念不够科学。
然而,这一提法被不少媒体机构列在媒体发展战略纲要中,并被解读成“介质品种完全、记者装备齐全”的模式。在这一理念下,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时,会追求介质齐全的“全媒体”,而不去关注各个介质之间是否能够融合;追求记者的“全装备”,较少关注记者是否具备了“全方位作战”的能力。可以说,在“全媒体”提法下,一些媒介机构因为理解偏差和执行不当,造成记者疲于奔命的情形。
基于以上原因,我以为从概念源头进行拓清非常必要。可否以“融媒体”的概念代替“全媒体”的提法?“融媒体”的科学性在于,其前提是介质门类齐全的“全媒体”,没有“全”何来“融”?因此,“融媒体”的概念已经涵盖了“全媒体”的题中应有之义。此外,除了包含媒体要“全”的意思外,“融媒体”还注重各个介质之间的“融”,即打通介质、平台,再造新闻生产与消费各个环节的流程,熟稔各类采编技能等。可谓一字之别,样貌两重。
媒体的介质品类齐全只是基础设施建设,而未来媒体融合的大趋势要求媒介机构要掌握不同介质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以最小的运营成本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这些正是“融媒体”的核心要义。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