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生堂四季养生茶在你的印象中,是不是只有女生爱聊八卦,事实上男人爱聊闲话的程度完全不比女生差,只不过男人们聊的八卦内容,可能并不是明星衣服之类的事情,所以热度也就没有那么高。
不过男人们聊起八卦来那也是同样凶猛的,有人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段子,而各种难分真假的段子,本质上也属于八卦的一种。
那么自诩为文明人的我们,为什么在咨询已经如此发达的情况下,还是如此的热衷于了别人的八卦事件呢,这其实是根植于我们原始时期的思考和行为模式。
人是社会动物,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自己还没有科技和文明的时候就能称霸地球,靠的就是协作,原始人类就是通过相互合作,完全可以用石块和木棍来捕杀猎物。
人类通过协作,慢慢的发展出了语言,这种更为高效的交流方式,从而让协作变得更加畅通,并且交流不断扩大,慢慢的从小部落内部,扩大的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合作,最终人类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明。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想象能力,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彻底打破了人类的身体桎梏,从而让人类插上了翅膀,可以任意翱翔。
人类可以想象完全不存在的东西,这一点是几乎所有生物都做不到的,这种想象出来的东西,往大了说就是宗教国家等想象的共同体,往小了说就不停的想象别人做了什么事,而且不断的讲自己的想法同别人交流,一次来获得彼此之间的认同感。
人类看似很多伟大的记载,本质上都是为了获得认同感的一种八卦,比如《圣经》里就曾记载了许多谁生了谁,谁的儿子是谁等等一系列记载,本质上反应的都是人类爱八卦的心里。
人类通过这种或真或假的八卦,来彼此获得认同感,对于八卦人类从不关系他的真与假,只要能够通过交流获得认同感就可以。
很多时候我们看似难以理解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我们作为人类最原始的行为模式,而在中国古代,我们不但充分发挥了这种爱八卦的精神,而且把这种八卦精神用一种制度固定下来,让人们总是能够在一场又一场的狂欢之中获得彼此的认同感和集体的存在感,这就是古代社会的谥号制度。
中国古代的皇帝不管你多么厉害,也不管你生前是多么的强悍专制,但是有件事你是根本无法制止的,那就是死后群臣对你的评价,群臣们要根据你一生的成败得失给你一个谥号。
谥号制度开始于西周时代,代代相传,而且不止是皇帝,很多比较重要的大臣死了之后,大臣们商议之后,也会以国家的名义给他一个谥号。
秦始皇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帝,曾经谥号这种事不靠谱,可能他也能想到,自己死了之后,怎么能管的住那些人呢,谁知道会给自己弄个什么谥号出来,万一是个坏谥号,那自己可不就遗臭万年了吗。
于是秦始皇下令废除了谥号制度,并给出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谥号制度是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礼制,所以废除。
但任凭你生前如何英明神武,如何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但一旦你死了,也不过就是尘归尘土归土,别人根本不把你当回事,秦始皇死后没多久,刘邦就做了皇帝,下令恢复了谥号制度,刘邦的谥号就叫高皇帝。
谥号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本身是对这个人生前盖棺定论的总结,有着一锤定音的效果,所以在议论谥号的时候,往往都是大臣们反复讨论,因为谥号通常只有一个字或者两个字,所以用起来就会格外小心。
通过谥号制度,对皇帝和大臣都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只要不是特别昏庸的皇帝,肯定是会想到自己死后,别人对他的评价,所以在做事的时候,心中总是有几分顾忌的,不可能完全肆无忌惮。
毕竟生前再怎么大权在握,一旦撒手,没人敢保证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尤其是一些大臣,自己殚精竭虑一辈子,为的就是能够死后有一个好的谥号。
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范仲淹,他死后的谥号就是文正,所以范仲淹又称范文正公,这些国家赐给的谥号,死后是可以刻在自己的墓碑上,让后世子孙一直瞻仰的。
谥号除了对当事人有约束之外,其实更大的作用是一群人的狂欢,因为谥号是分好坏的,所以在议定谥号的时候,完全就是对这个人生前的一个总结,一大群朝廷大臣,围绕着一个人的生平,七嘴八舌的在那里议论,整个就是一个大型八卦现场。
谥号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分为三种,分别是美谥,平谥和恶谥,顾名思义就是上中下三种评价,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谥号里带这些字的都是美谥,比如说晋文公就是一个好的谥号。
这里有个小常识,如果你看到那个电视剧里听到有人管晋文公生前叫这个称呼,那肯定是编剧不认真,所有的谥号都是死后才能给的。
恶谥号有厉、灵、炀等称呼,但凡是看到带这几个字的皇帝,那肯定就是最典型的负面评价了,比如隋炀帝,有人说这是李世民故意抹黑栽赃,但不过怎么说,这个谥号可是个妥妥的负面评价。
因为是身后人的评价,同一个朝代还好说,一旦是那种亡国之君,新王朝来评价你,自然好不到哪去,大家七嘴八舌的各种抹黑原来的皇帝来讨好新皇帝,也是人之常情,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你都是亡国之君了,这个锅你不背也得背。
还有一种谥号比较有意思,叫做平谥,实际上对于皇帝的平谥你完全可以理解为这是对皇帝的负面评价,因为作为皇帝,如果你做的非常好,那么大臣们议论你的时候,肯定就是一个好的谥号。
但是当先皇做的不好的时候,毕竟碰上改朝换代的概率也比较小,本着不赞美就是批评的原则,实际上那些口头说的平谥,本质上都是差评,比如怀、悼、哀等谥号,这些谥号一看就不是什么好谥号。
对于皇帝尚且如此苛刻,更别提那些大臣了,一辈子辛辛苦苦,可能就是想死了之后混个好谥号,这在中国有个规矩,虽有大臣的谥号中,文正两个字合用的,作为顶级谥号,是颁给那些德行最高的大臣的,一般大臣谥号里只有有文或者正这一个已经是非常好的了。
比如欧阳修的谥号就比范仲淹差一点,欧阳修叫欧阳文忠,尽管也是个好谥号,那比起来文正这个顶级谥号,还是差的很远。
整个宋朝得到文正谥号的也就只有9个人,而我们知道宋朝可是以冗官著称,朝廷重视科举,各类官员数量非常庞大,但只有九人得到了文正的称号,足见这个称号的分量。
明清两朝加起来一共才13人获得文正这个称号,其中就有我们都比较熟悉的曾国藩,曾文正公,这个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半个圣人,获得如此殊荣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正是因为不同的谥号之间差距较大,尤其是顶级谥号比较稀缺,围绕着某位朝廷重臣死后的谥号问题,往往成为了当朝大臣们议论的重要话题。
通过对死去大臣的议论,本质上也是他们统一思想,回顾历史盖棺定论的评语,因为一般也就只有高级大臣才有资格有谥号,所以对这个大臣做一个总结,本省也是朝廷上各路神仙,明争暗斗的结果,人虽然死了,但围绕着这个人的议论却会一直持续着,知道朝廷明确赐予他某个谥号。
知情人事先已经激烈的讨论过这个人的一生,从为官到私德,每一项都是他们讨论的话题,不知情的人看到朝廷下来的谥号之后,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吃瓜群众也需要八卦一下,真假不重要,他们在乎的只是那一刻,周围人对自己议论的态度。
一个简单的谥号,牵动皇帝和大臣所有人的心,同时议论谥号本身就是一场重大的社交活动,通过议论一个人,大家的认同感又一次得到了加强,每个人都有了自己明确的目标和偶像。
议论谥号看似高大上,本质上也是八卦的一种,只不过中国的古人把他以这种形式规定了下来,既满足了大臣们爱八卦的心,同业顾及了所有人的体面,毕竟生在说别什么什么事,总归是不妥的,这下好了,死后所有人都可以光明正大的讨论这个人所有的方方面面,这种级别和规模的八卦堪称人类社会八卦的终极形态。
禅定时刻:人类的很多行为和思考模式,依然有大量的原始社会残留的遗迹,尽管我们已经不需要打猎采集,过原始部落的生活,但我们大脑的固定模式还没有变,于是现在社会总会有一些我们看起来很奇怪的表现,这也不能怪我们太不理性,实在是百万年的进化中不断积累的,我们也没有办法完全去除掉,来适应新的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