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英雄孙膑兵法“别的女孩” 有很多种样子。“别的女孩” 真实而理想,平凡又有趣。“别的女孩” 想要点别的生活,敢于做别的想象。这里是关于这些女孩的故事。
作为一个在互联网行业搬砖的北漂女青年,我在社交网站上的自我介绍是这样写的:Learner/Football Player。我不是会经常改这种自我介绍的人,写 football player也不是为了蹭最近的世界杯热点,而是实际情况。我就是一个踢球的女生。
高中的时候体育课我选修了足球,班里一共四个妹子。上课的日常操作就是大家先一起练习基本功,然后男生分队踢对抗赛,女生自由活动。妹子们此时一般都是躲在树荫下面休息,或者直接去到乒乓球或者羽毛球班找同学玩。当时我很不理解为啥不喜欢还要来选足球课,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在报体育选课志愿的时候,所有选了足球的妹子,全部都被调过来了 —— 两三百名女生里,一共四个。
上了大学以后,学校的社团招新,号称百团大战,各种你能想到的社团都有。一个高中一起上足球课的男同学加入了足球协会(此人后来给自己起过昵称叫 “三丰里因扎吉” 和 “朝阳门德布劳内”),跟我说足球协会缺裁判,男女不限,我于是欣然加入。
加入足球协会的我成为了一名助理裁判,学校的比赛期间几乎整个周末都耗在足球场上,来回跑动像狗一样累。渐渐的,我接触到了更多的热爱足球的女生。大家和我一样,大多数有过足球经历,但上大学以后在以各种迂回的方式维持着与足球的关系和接触,比如足球裁判、球队经理、摄影师。但我总觉得这有点隔靴搔痒。
2015年,我们真的建立了一支校女足。这是继80年代我们学校曾经夺得全国冠军的女足队伍以后,再次重建的新队。
较为官方的总结是,我们经过了很多辛苦的争取,逐渐有了自己的带队老师,有了专属的教练,招到了不少的队员,注册成为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参赛选手,参加了北京市的比赛,连续3年闯入四强。
我们教练其实主业不是足球,而是男子110米栏。他是刘翔和史冬鹏的同门师弟,被叫做 “跨栏第三人”。毕业以后他留校任教,因为自己一直都喜欢踢球来担任了女足教练。教练的特长是散播鸡汤,几乎每次训练结束都会灌一波职业运动员拼搏心得,听到大家耳朵起茧。
输掉比赛大家很丧的时候,教练也会请我们吃饭,或者训练完邀请大家一起去他办公室吃鸡。我们躺得歪七扭八,还把他办公室的零食饮料扫荡一空。有一次球队去合肥踢一个邀请赛,晚上在夜宵店教练喝多了,眯着眼跟大家说:“虽然平时对你们要求很严格,但是真心爱大家,爱这支球队”。第二天居然还死不承认….
作为一个摩羯座,我在球队里最铁的几个 homie 几乎都是处女座,包括一头短发的状态只有过长待剪和被剪残两种状态的中场 A,虎里虎气丢三落四胃是无底洞的边卫 B,漏球冒顶是基本操作的中后卫 C。大家的球场交流以互遛和甩锅为主,微信对话以彼此黑照制成的表情包为主,开黑协作方式以让队友吸引敌方火力,自己把队友包里的三级装备捡走为主。
也有时候,大家一起去网吧打游戏,结果雾霾爆表,几个人过敏过到飞起,于是艰难地分吃一片氯雷他定,然后抱着纸巾涕泪横流的地补兵。
球队每次热身阶段最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叫做 “男人的游戏”,名字非常的羞耻,也是一种自嘲吧。玩法就是一群人围成一圈用各个部位颠球,保证球不落地。很多男运动员玩这个很溜,但是我们就很需要提高……达到颠球的次数目标非常艰辛,不仅要与自己拙劣的技术作斗争,还要与队友们各种搞怪的动作作斗争,所以我觉得每次最大的困难就是憋笑。
当然,踢球也有诸多的烦恼,排在前面的一定有到处乱飞的假草和胶粒。每个队友打扫宿舍都会扫出成吨的假草和胶粒。当冬天来临,找出衣柜里的长球裤时,迎接你的一定还有去年冬天偷偷蛰伏在球裤上的假草君。
还有常年淤血的脚指甲盖。疼就算了,夏天基本没办法穿露趾的凉鞋真的很崩溃……每个足球运动员一定会经历这件事,脚指甲盖淤血、变干,然后慢慢被新长出来的指甲顶掉,周而复始,一年到头没几天指甲是好的。
然后还有运动伤病。就我个人而言,肌肉拉伤是家常便饭,最严重的的一次大腿后侧肌肉拖了整整一年半才好彻底。还有脚踝,一旦扭过一次就容易习惯性扭脚,最后踝关节越来越松(有点可怕),所以教练总是叫我们增强肌肉力量保护关节。特别容易受伤的队友,大家通常把她叫做格拉斯曼(glass man),踢起球来自带一些避障 buff,如果在跟外面的队伍踢球中被侵犯,队友们会像护崽的母鸡一样冲过去检查格拉斯曼的伤势,强势一点的(比如我)还会 diss 犯规的对手。
但我最大的遗憾是毕业太早,没有在球队待更久一点。毕业后我们仍一起踢球一起玩耍,可惜无法再替学校参加高校联赛。当年我与 ABC 三人几乎毫无默契。尤其是在前锋位置上与中场 A 的配合,用三个字形容就是 “在哪里”—— 要么 A 分出球来我在原地散步没跑位,要么我跑到一个绝佳位置等不到 A 的球。毕业以后,默契反而谜之出现了,一个眼神就能策动一次(自我感觉)精妙的进攻。真令人伤感。
今年是母校校庆120周年,学校邀请了各级校友组成了八支足球队,进行一场校友联赛。85级一届的老学姐找到我们,于是我们一群90后,与正好是自己妈妈年纪的学姐们组成了一支球队。两代相隔四十年的北大女足,终于聚在了一起。
与足球队相伴了这么长的时间,“传承” 二字虽然偶尔会出现在战报推送里,但与学姐们相会之后,我才第一次感受到这两个字的重量。
没有足够的人参与,参与的人不能够坚持,这是女足最迫切的问题。而这一组矛盾看起来几乎无解,除非有大量的姑娘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扩大基础和基数,否则门槛无法提高,参与者素质也就无法提高。但现实是,女足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艰难窘迫:中国现役成年女足注册运动员600人,青少年现役女足注册运动员1500人,而日本全体女足注册队员50000人;中国女超+女甲球队平均赛季成本500万,而中超+中甲男足球队平均年成本 1-3亿。
我现在除了踢球,也在积极推广足球。我们尝试举办了校内的女足联赛,希望更多的女性了解和参与进来。学校80年代的那支女足没能延续下来,到了我们这一代,还会重蹈覆辙吗?
1987年北大女足在北京高校 “利生杯” 女子足球邀请赛夺冠后合影 图片来源:一八九八足球俱乐部,供图者戴永红
毕业后我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学校才是这个社会中对女足最包容最友好的环境。我们在学校里焦虑的是场地紧缺、师资不足、队员出勤不稳定;而一旦离开学校,我可能根本无球可踢。
进入公司的第一个月我得知公司有足球队,就满怀希望地加入了他们的微信群组。一入群同事们纷纷要求发照片,单纯的我发了自己参加比赛的合影,热烈的群瞬间陷入了沉默。
后来我看到球队发了参加友谊赛的大合照。里面只有两个女生,穿着紧身背心和牛仔短裤,扎着双马尾,一贯的 “足球宝贝” 造型。这件事情让我气到发笑 —— 即使是在所谓的最有活力最开放的互联网公司,这帮人还是认为女性与足球的唯一联系就是取悦球场上的男性。
一次偶然与同事踢野球时相遇,大家彼此认识后组成一个临时队,与场上另一组踢对抗赛。过程中,大家会大声招呼队友的名字进行传接球配合,但我发现要叫我时,大家喊的不是我的名字。
离开学校以后,在球场上,女生作为标签,取代了我的名字。我不再是 Liz,而是 “那个踢球的女生”。
因为我是场上唯一的女生,所以队友与我的配合要么是死也不传,要么是 “等着哥给你传一个单刀供你发挥”。还有的自己把球停了5米远,被我断掉后还要强行解释是 “让着女生”。类似的尴尬场合多到令人不能细数,种种微妙的态度总是让我非常沮丧,为什么不能把我当作一个普通的队友?
我当然知道男女身体的对抗能力有差异,但是既然我选择了上场,就意味着我了解这项运动,我有能力在场上保护自己,避免危险的接触。同时令我困惑的是,踢球的女生是否真的稀有到,性别身份成了一个能够指代个体的标签?作为一项运动,足球对于男性有强大的吸引力,对于女性为什么不会?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中,女性与足球的连接,到底被谁逐渐固化成了 “伪球迷”、“颜值控”?
我唯一能告诉自己的是,面对这些困扰,即使难以改变,也千万不要被驯化。我在球场上一遍遍告诉队友我的名字,传好每一脚球,抓住每一个机会射门,积极跑位,鼓励我的队友。
上上个礼拜,有一个同事踢完野球后给我发微信说:“Liz,我觉得你在球场上是一个优秀的球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