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业界已董思槿小姐因为一场意外的街拍而一举走红。她的论文也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而同一年度、同一类型的论文的下载次数一般在200次左右,显然董小姐的论文下载次数如此之高,与她在网红街上的风姿绰约的亮相有着很大的关系。
本来她是可能靠颜值而能够一鸣惊人的,但她偏偏还凭着才华取得如今的位置,不得不让人好奇地关注,在她的光彩照人的表象背后,还隐藏着什么样的楚楚动人的才华。
笔者也是这其中的一个好奇者,下载了她的论文,试图从文字中,感受她的深邃的灵魂。
但出乎笔者的意料的是,这篇论文诘屈聱牙,颠三倒四,病句连连,甚至连标点符号也是丢三落四。
一眼看上去,写这篇论文的作者处于一种精神不够集中的状态,令人大跌眼镜。
笔者试将这篇论文中的文字叙述中能够一目了然的部分,摘取出来,供关心的朋友赏析。
论文还有一半左右的篇幅,是董小姐通过实验数据获得的各类报表,这个实验分析的结果,无法验证,暂且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列。
一篇论文,基本的要求,是脉络明晰,头绪清楚,但董小姐的论文,是前后重复,前面说过的内容,后面又拿出来说了一遍。
这说明,董小姐的论文不是按照由总到分、富有层次地予以阐述的。在作者的思维里,似乎是想到哪里是哪里,这必然导致前后重复。
我们先来看看论文的第2页,这一节的标题是:“溢油的蒸发”,具体内容如下:
——对于水上油品的蒸发研究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分别是现场直接观察法和实验室模拟实验研究。对现场油品进行取样分析,研究油品在蒸发过程中的组分、面、厚度变化,以此来估算油量的损失,而这种现场观察法有诸多不便,耗费时间长,成本太高,所以目前最常见的是利用实验室溢油蒸发设备模拟水上溢油蒸发的过程,更为简洁方便的获取蒸发过程的关键参数变化。
模拟实验方法通常有三种分别为气泡法、旋转法以及浅盘法,但这些方法都是通过油品重量变化来计算油品蒸发损失,比较单一,难以了解蒸发过程中油品的组分变化,而最为真实模拟蒸发情况的实验方法为水槽蒸发实验,研究循环水表面油品的变化,可以探索乳化和分散等各种水行为对于油品蒸发过程的影响。将水槽蒸发实验方法和以上容器蒸发实验法结合能更细致的探索油品蒸发过程,容器蒸发实验从宏观角度通过重量变化预测油品蒸发的整体行为,水槽蒸发实验用于过程中的组分分析,以此分析蒸发机理和特性,获取蒸馏关键参数,建立起蒸馏曲线参数来描述的预测模型。 ——
接下来在第5-6页,作者又设立了一个章节,叫: “溢油蒸发过程的研究”,又把前面的两节内容原封不动地搬移到这里。
——对于油品的蒸发研究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分别是现场直接观察法和实验室模拟实验研究。对现场油品进行取样分析,研究油品在蒸发过程中的组分、面、厚度变化,以此来估算油量的损失,而这种现场观察法有诸多不便,耗费时间长,成本太高,所以目前最常见的是利用实验室溢油蒸发设备模拟海上溢油蒸发的过程,更为简洁方便的获取蒸发过程的关键参数变化。
模拟实验方法通常有三种分别为气泡法、旋转法以及浅盘法,但这些方法都是通过油品重量变化来计算油品蒸发损失,比较单一,难以了解蒸发过程中油品的组分变化,而最为真实模拟蒸发情况的实验方法为水槽蒸发实验,研究循环水表面油品的变化,可以探索乳化和分散等各种水行为对于油品蒸发过程的影响。将水槽蒸发实验方法和以上容器蒸发实验法结合能更细致的探索油品蒸发过程,容器蒸发实验从宏观角度通过重量变化预测油品蒸发的整体行为,水槽蒸发实验用于过程中的组分分析,以此分析蒸发机理和特性,获取蒸馏关键参数,建立起蒸馏曲线参数来描述的预测模型。 ——
这只能说明论文作者的分段有问题,把前面说过的主题,拿出来再说一遍,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哪里?而这种前后段的雷同现象,是怎么逃过作者的复查的?怎么逃过老师的审查的?可以说,这也开创了一篇论文喋喋不休、前后重复、颠三倒四的特例。
——其次,溢油风化过程是复杂的综合过程,它们同时发生,互相影响,如蒸发促进乳化而乳化抑制蒸发。由于实验的需要将其分开研究,但模拟时仍应将其综合。
但从上述文献中可看出,大多数模型是分别进行模拟的,独立计算各速率方程。虽然Sebastian & Guedes-Snares建立的一套微分方程将各过程联系起来,但这些方程本身并未反映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风化中各过程的联系应着重在内因即溢油的组分和状态上,某一过程改变油的组分和状态而影响到其它过程,这种影响不能简单地用方程联立来解决,而应建立在对机理的研究基础之上。 ——
下面是第36页的论文内容,作者又重新写了一遍,内容几乎完全一样,稍有字句的不同:
——溢油风化过程是集蒸发、分散、乳化等一起的综合过程,它们同时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蒸发促进乳化,而乳化抑制蒸发。由于实验的需要将其分开研究,但进行模拟时应考虑其综合特性。
……而传统模型中进行的独立计算,未反映其综合过程。Sebastian &Guedes Snares建立了一套微分方程将各过程同时计算,只反映了各过程同时发生,其关联只在于残留油体积同时受蒸发、分散的影响。显然,风化中各过程的联系应建立在内因的基础上,某一过程是通过改变内因而影响其它过程的。这种影响不能通过将几个方程简单联立来解决。——
这算是一个比较小的问题了,毕竟董小姐是一个理工科的学生,语文功底差一点,也算情有可原,如果有一位文科生的闺蜜,把这篇论文请闺蜜审核一下,这个问题应该很容易解决。
不过,“的地得”不分的低档次的问题,在论文中频繁出现,还是叫人忍不住提一下。
——将水槽蒸发实验方法和以上容器蒸发实验法结合能更细致的探索油品蒸发过程——
这也属于低档次的毛病,如果多读几遍,多修改几次,就能够把这些多出来的字句给删掉了,但是董小姐的论文很多句式,就是这样的原生态状态,好像作者迫不及待要把由于文章交出去,根本没有耐心把自己的文章修饰得文通理顺。
——根据数据统计船只的含油压载水等排放能占到占船舶油污染的75%,——
——说明影响油品蒸发最主要因素是时间和温度,与风俗、风速、湍流程度、蒸发面积和体积(或质量)无关。——
——扩散指的是指水上的油膜因其自身的特性从而导致的面积增大的变化。——
——Mackay等用异丙苯进行修正了方程的修正,设定油的气相质量迁移系为——
——虽然Sebastian & Guedes-Snares建立的一套微分方程将各过程联系起来,但这些方程本身并未反映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光氧化是油品降解的一种方式Klein等通过UV灯光的装置照射油品的实验方法,测量了油品的光氧化速率[64] Tjessem等学者(1983)通过对石油残余物的光照与无光照对比实验,证实了石油油品在光能的照射下会发生氧化变化反应且光氧化反应是油品在海洋环境的一个重要降解机理[66]。——
——后来1977年Mackay和Leininen, 1980年Aravamudan等,以及1986年Tkalin等发表IKU模型和ASA模型,模型中使用的方程与上述方程近似。——
总体感觉,就是作者写作时非常困难,几乎无力写出一句通顺连贯的语句,所以不得不多层意思堆积在一起,作者拼尽全力,把这些句子拼凑成功,看起来非常的痛苦。
不过,鉴于作者写的是论文,不需要依靠文字的通顺与流畅取胜,但出于“奇文共赏析”的原因,我们还是举出作者的一些奇怪的拗口的病句,让我们见识一下,作者写作时遭遇到的语句的狙击以及与病句擦肩而过、不幸命中的博弈经历。
先看一看论文“绪论”的第一段。这是论文的开篇部分,内容虽然不长,但每一句都叫人觉得是跟你拗着来:
——石油是世界各国必备的战略资源,其开采和输送技术成为各个国家所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油运行业伴随着工业和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不同领域对于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逐渐壮大,也是溢油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溢油指的是流入海洋(或河流)的油。不同组织对于油的定义标准不同,其中国际海事指出将任何形态的石油都称为油。溢油事故危害性不仅是对事故发生当地生态环境,更由于水流的作用使其有可能危害全球,而今年来溢油事故多发的原因,……——
1、“石油是世界各国必备的战略资源”,你论文也不是讲战争的,突出石油的重要性当然可以,你为什么把石油仅仅确定是“战略资源”,它不也是常见的民生资源吗?
2、“其开采和输送技术成为各个国家所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开采技术不一定是各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吧。因为很多国家没有石油,不需要开采技术。况且石油是不是“关键技术难题”?不能说它错,仿此类,也可以说“粮食生产是关键技术难题”,你也不能说错。
3、“油运行业伴随着工业和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不同领域对于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逐渐壮大,也是溢油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工业和经济”能不能并列?工业不是属于经济的一个范畴吗?“油运行业壮大”是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这种句式,一般是论文是回避的。看上去留下了令人挑刺的漏洞。摊子大了,必然事故多,就像说“人口众多是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你觉得妥不妥?
4、“其中国际海事指出将任何形态的石油都称为油”,“国际海事”能不能把“组织”加在后边?
5、“溢油事故危害性不仅是对事故发生当地生态环境,更由于水流的作用使其有可能危害全球”。前一句,光有头,没有尾,“对事故发生当地生态环境”这个句子至少缺失了后半部分,应该加上“产生影响”,方能算搭配成功。“危害全球”这个用语,太过笼统,缺失精准性。
6、“今年来溢油事故多发的原因”,作者文中讨论的并不是今年,应该是“近年”。
“将来时”(“将会”)与“完成时”(“改变了”)在一个句子中竟然能整合一起,确实叫人啧啧称奇。
——有些学者认为沉降与悬浮在颗粒物中的粘土矿物量相关,因为其吸附能力各异,也因此难以做出定量的研究成果,所以沉降过程尚不能被准确预测,在溢油漂移风化预测计算中不予考虑。 ——
“难以做出定量的研究成果”这一句,搭配不当,“做出……成果”不通,根据前后文的内容,这里应该改成“得出定量的研究结论”。
——1973年Mackay和Matsugu的实验是人们真正意义上对油蒸发研究的真正开始,——
“真正意义上”是什么意思?后面又出现了一个“真正”,作者的用词量实在很拮据啊。
——1975年,Harrison等以Raoult定律为基础计算了油中各组分的蒸发速率方程: ——
——1994年以后,Fingas由浅盘蒸发实验结果发表的文章提出,——
——水和油的蒸发过程中因受到的控制不同,水受水气边界层控制,而油不十分受边界层控制,与水并不相同,油的蒸发不受风速、油膜面积和厚度以及液体总质量的明显影响。——
“不十分”是啥意思。查了一下,在日文中有这一个词组,可能是作者受其父亲教日语的影响而不自觉地用了日文的表达方法吧。
——两种方法结合发展,通常准组分法准确性更高,但分析法参数较少,便于使用。——
——而由Fingas在此基础上进一部进行实验,通过改变风速、蒸发面积与体积等条件下的浅盘蒸发实验,通过对比验证油的蒸发不是严格受边界层控制。——
“进一部”中的“部”是一个错字,作者打字不用组词功能吗?后一个“通过”应该用“进行”才能搭配正确。
——上述的乳化方程研究可知,大多以原油的物理化学因素及动力学因素为基础的研究演算而来,多以并没有充分的实验和理论基础,且相关研究成果尚未和现场实际数据情况进行校核,难以用于现场乳化过程的描述。——
“多以并没有充分的实验和理论基础”,这个句子,明显是作者衔接不起来,囫囵在这里,蒙混过关的。
——溢油风化过程是由多个过程组合而成的复杂过程,其中乳化和蒸发两个过程同时发生且相互影响,对于风化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溢油风化过程是由多个过程组合而成的复杂过程”,一句中有三个“过程”,能不能简化一点?出现了两个“影响”,但却是层次不同的影响,作者堆砌在一起,表述十分模糊。
——而国外的风化研究大都是由许多不同种油品进行不同条件下的大量的实验为基础而建立的经验方程,——
——“这些系统由先进的电脑技术,能够迅速地预测溢油油品的运动和变化趋势”——
——由于溢油风化过程是一个多组分、多过程、多影响因素的复杂的变化过程,但人们对于溢油行为的基础研究又十分薄弱,制约了模型的发展。——
简化后的句式是“过程是一个过程的过程”,“由于”与“但”的关系,用的也令人叹为观止。
——风化中各过程的联系应着重在内因即溢油的组分和状态上,某一过程改变油的组分和状态而影响到其它过程,这种影响不能简单地用方程联立来解决,而应建立在对机理的研究基础之上。 ——
作为论文,前后句子之间缺少严谨的关系词,导致句子孤立、脱节。例句中的第二句突兀地出现,与前句是什么关系?作者枉顾这种句子成份的关系,应该在第二句中加一个关联词,才能让前后句子发生关联。
——长期上看,光氧化和生物降解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决定着溢油的最终归宿以及在溢油对全球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溢油应急处理预报中考虑则相对较少。——
光氧化与降解很重要,但说它在“生态环境的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否妥当,值得商洽。
——随着我国油气行业的迅速发展,发生管道泄漏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由于河流穿越管道的特殊性,造成的危害大和应急处置困难。河流水域一旦发生溢油泄漏事故,影响范围极广,对水质、水体生物以及人类自身等危害极大,因此溢油污染的防治极其重要。——
在结尾部分的“展望”中,也提出论文的目的是“使其应用到更多河流溢油的应急工作中去”,但在论文中,却岔到了“海洋中”的溢油现象。
第39页:乳化是仅次于蒸发的另一风化过程。波浪搅动溢油油品,使水进入油中形成油包水乳化液,漂浮在海面。 (漂流在河面,就没有乳化了吗?你研究的是河流中的溢油,为什么仅讨论海上的溢油?)
第40页:经过铅直混合后产生的乳化油滴是继续向下沉降,还是向海面上上浮,则取决于乳化油滴的实际密度。
第70页:为减少溢油事故的发生和溢油后的损失,使人们对海洋环境保护更主动、更科学,世界各国投入大量的精力致力于溢油应急反应计划、溢油应急反应专家系统的建立。
论文在结尾的“展望”中,作者突然加了这么一句:“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对溢油机理的研究,综合考虑各种行为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溢油模拟更接近真实性……”
论文是你自己写的,在自己的论文中,加了一句“建议”这是不越“老师”而代庖吗?
1、论文写的很漫不经心。错别字随处可见,标点符号乱用,仅仅从论文的文本格式上看,也是通不过的。
2、作者的语文功底实在不敢恭维,整个论文极其不顺,古怪的句型,囊括了全文。如果寻找病句,本论文提供了丰富的例证。
3、段落自我克隆,大段重复,说明论文条理混乱,脉络不够清晰,作者根本没有梳理出渐进的逻辑链条,导致触犯了颠三倒四,翻来覆去的论文大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