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蟾公子爷看过学生吃零食的,没有遇到过这届学生如此地贪吃零食。说实在的,这届学生中的不少学生吃零食的量、频率、状态是一般人想都想不到的。
作为区内唯一的一所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他们不分时间、地点地吃零食。他们不仅在课间吃、睡前吃、饭后吃,而且还在课上偷着吃,在宿舍里躲在被窝里吃。学生家长呢,也用行动予以支持,不是多给学生零花钱,就是把大包小包的零食往学校送。作为班主任的我对此很是头痛,也曾通过各种方式来控制学生吃零食,如与学生谈心、班会课引导、家访、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等,可谓是使出浑身解数,可最终是收效甚微,本人也困惑异常:当今社会的孩子及家长怎么啦,怎么就不能配合老师呢?
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道歉电话,我到现在还不知道褚俊爱吃零食的原因。一天放学时分,一阵电话铃声打住了我回家的脚步。电话是褚俊的母亲从外省打来的,她首先感谢我对他儿子的关心,然后就向我表示歉意,原因是他儿子太贪吃零食了,她说他儿子的这个习惯不好,让老师费心了。听到此处,我心里一阵高兴:毕竟还是有家长支持我的工作的!可是她接下来的解释,让我有点惶恐了,她说褚俊从小就像永远吃不饱似的,加上他又不太习惯学校的伙食,所以,就控制不住要吃零食!细想想,也对啊,吃不饱当然要吃零食啊!可是,我以前怎么就没有这么想过呢?只是想到现在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好,便养成了好吃、贪吃零食的习惯,就是没有想过学生如果真的吃不饱会怎么办。接下来的思索,我更加惶恐了:学生主餐吃不饱,还可以吃零食;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吃”不饱,又将会有怎么样的补救措施呢?我们现在不是经常高喊一个“教学要面向全体,兼顾个体”口号吗?但是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真的面向了全体吗?很难说!我们心中的个体,是指那些学困生,还是学优生呢?说不清!通常情况下,我们真的能做到两者兼顾吗?我想在大多数情况下的回答可能是否定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无数次的听课经历,笔者发现,绝大多数老师只顾及了中等以上学生,甚至只顾及了少数优等生或为数不多的性格外向且配合老师的学生,常常忽视了那些因为性格内向而不会主动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的学生以及那些无法主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学困生。要知道,一所学校要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本来就应该首先关注那些通常被我们所忽视的学生。在学校里,如果这些为数不少的学生的文化素质都不能得到提高,要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只能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实现的美丽的“童话”了,更说严重点,我们很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就成了历史的罪人了!
基于上述现象,笔者觉得,我们每一个教师是不是要反思我们以往的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呢?我们的整个教学链是不是应该注意一下以下三个环节呢?首先,在备课这个“预设”的环节中,我们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确定好适合本班学生的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尽最大可能地考虑班级所有学生的接受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吃饱”。其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即时反应,适时地调整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适度地增减,尽量避免“过”或“不及”,注意课堂的动态“生成”,让每个孩子都能“吃饱”。第三,在课后反馈与检查环节中,我们既要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来检查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吃饱”,又要注意经常深入到班级学生中进行个别了解,重点关注那些学优生和学困生有没有“吃饱”。因此,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等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为我们的学生“饿”不起啊!
上学期,有一段时间,笔者不管是到班上课,还是到宿舍检查,都会闻到一股我不适应的像“猫尿”一样的刺鼻气味。因为是冬天,所以,开始的时候,我总是教学生平课间要把窗户打开一点透透气,学生此时也都会偷偷地笑。后来一调查,原来是不少学生在教室或宿舍里吃一种零食,那刺鼻的气味就是那零食发出的。因为觉得刺鼻,再加上冬天没法长时间大开窗户透气,所以我便要求孩子们不要再吃那种零食。可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教室和宿舍里还是有那种淡淡的气味,一调查,原来是不少学生不敢在教室或宿舍里吃了,便偷偷地躲到厕所等隐蔽的地方吃,因此身上难免会沾有点那股味道。我还真有点生气了,找了那些学生谈话,他们都说也想控制不再吃,就是那零食太好吃了,总是控制不住,看着学生那一脸尴尬的样子,我不禁觉得有点好笑。
到了期末学生测评时,看看学生的测评结果,我一时接受不了了,作为班主任兼语文教研组长,看到学生对同在一个办公室的臧老师和张老师的迥然不同评价,我觉得很不公平:学生对臧老师的评价刚刚及格,而对张老师的评价却是全优。要知道,这两位张老师的敬业精神在我眼里都是没说的,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强烈的反差呢?
不知怎么的,我鼻子里好像又闻到了那股刺鼻的“猫尿味”,对啊!我恍然大悟:臧老师是一位工作近三十的老老师,他性格温和,尊重爱护学生,学生喜欢他的人,就是不喜欢他的课。学生把他的课比作是清洁工人开着清洁车扫街——单调而枯燥。在他的课上,学生看到的是一位略显孤独的演员在毫无生气的表演着,动作单调呆板;语言慢条斯理,一种语调、语速贯穿全课,整堂课都是死气沉沉的,不仅学生听了难受,就是有时听课的老师听了也不怎么舒服。而张老师就不同了,她是一位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她为人性格活泼、开朗,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她的课也与她的为人一样活力勃发。多次听她的课,我不禁为她的激情所深深感染。介绍纯文本知识时,她会用类似播音员的语气、语速、语调范读文本,让学生们在享受汉语言的抑扬顿挫之美时,领会所学的内容;文本涉及风俗人情时,她来上一段民歌清唱或一段与之契合的民间舞蹈动作;介绍地容地貌时,她会给学生放上自己精选的影视介绍……在她的语文课上,有时我们还会看到小品、课本即兴剧等,一句话,张老师通过自己的大胆尝试、锐意创新,把本来略显枯燥乏味的地理课,上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连许多年轻老师都愿意听她的课,仿她的课,何况我们的孩子!
是啊,我们教者在准备和组织每一堂课时,有多少人能充分地顾及到学生的喜好呢?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恐怕做的都是一厢情愿的事:我已经尽心尽力地把该教的内容都教了,他们不认真听,我有什么办法呢?是的,我们的教师是尽心地教了,可是我们的学生是否舒心地学了呢?因为那样的课堂肯定是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的,所以,才有学生对臧老师“不公平的评价”,才有那么多的低效课堂、无效课堂甚至负效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状态和课堂教学效果当然可想而知的了。如今,我经常追问自己: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上出学生喜欢的那种带“猫尿味”的课来呢?这恐怕应该是我们今后工作中应该刻意关注之处吧!因此,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方式的丰富多彩是我们必须时刻牢记的,因为我们的学生“伤”不起啊!
前一段时间,我进行了一次班级课堂情况摸底调查,当我把调查表全部看完后,有两个坐在后排的学生的反映,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两个学生都反映了同一件事,就是我们班的朱某某、陈某某等几名学生在历史和语文课上老是偷吃零食。我第六感觉是:这两个学生的反映一定是真的,因为朱某某、陈某某等这几个学生是班级活跃分子,且是班级有名的“刁顽”之徒。直接找他们谈话,他们肯定会百般抵赖,还是尽快掌握第一手证据为妙。
接下来的几天,我装着如无其事的样子,一直不提摸底调查的结果,等孩子们放松警惕后,我便多次在历史课或语文课上了一会儿课时到教室外悄悄地观察。事实确实如那两个学生反映所说的,朱某某、陈某某等在这两堂课上经常偷吃零食,我亲眼看到一包包零食就在上课老师的眼皮底下被他们迅速而隐蔽地“消灭”了,上课老师竟一点察觉都没有,在又好笑又好气的同时,我不禁为这几个孩子的处事效率所“折服”。
明确的目标,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有限的时间,熟练的行动,使得吃面包的行动变得如此高效。换个角度来看,这不是我们教学过程追求的最佳状态吗?假如我们平时的每一堂课上,师生之间的互动都能达到学生吃面包时的高效状态,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怎得不高,我们所追求的各种教学目标怎得不能达成?反观平素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我们是否充分考虑过上述因素?有识之士们曾经过激地痛批过去语文教学“多”、“慢”、“差”、“费”的现象在如今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是不是或多或少的仍在发生呢?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没有怎么削减,有些内容还有了一定的增加,而我们的教学课时数却有了明显的减少,要我们教师在较少的时间内,较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在追求课堂效率上做文章。因此,在教学效率上花大力气是我们今后必须尽力尽为的,因为我们的学生“拖”不起啊!
|